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华北某市第一中学的两名高三学生李佳和吴强,通过参加保送生考试,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但所在中学就是不同意,因为中学认为他们参加高考有望争取全省状元。 最终,在中央电视台和《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后,学校才同意放人,并最终办妥手续。(据《南方周末》)

      就事件本身来讲,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应支持两个学生及其家长。这是因为,当面临可以直接上名校还是考名校的选择时,由于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因此多会选择直接上。其次,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按家长的说法就是“上一中后就光参加各种竞赛了”。而真要参加高考,谁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失常。所以,机会既然有了,就没有放弃的道理。

      但是,撇开事件本身,而回到制度层面,笔者认为,这件事关乎的不止是两个考生的命运,而是再次拷问了保送制度:究竟还有没有保留的必要?这是因为,通过此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一下高考保送制度已成了什么样子。

      高考保送制度的出现,也是为了给一考定终身之外,寻找一条渠道。通过选拔优秀学生直接进入高校的方式,还可以给考生形成激励作用。但人们逐步发现,这一制度在运行中与设立的初衷已渐行渐远。

      首先是“保良不保优”已成潜规则。这对学校来说自然是一举两得:即可以炫耀我们保送生多,又有成绩拔尖的学生高考中为上线率冲锋陷阵。但是,对于那些成绩好更有理由被保送的学生来说明显不公,而让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参与保送,激励作用也难以实现。两个考生之所以遭遇阻力,就是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则。

      其次,高考保送的指挥棒作用,让学生在应付高考之外,又背负了各种竞赛的压力。保送一方面是看平时成绩,而一个硬指标则是奥赛等竞赛成绩,这就令很多想走保送这条路的考生疲于奔命。像事件中心的吴强,进一中后“90%的时间都花在竞赛上”。这种竞赛的成绩究竟有多少对个人发展是有用的?恐怕没人说得清。

      保送制度最遭人诟病的,是已演变成腐败的温床。既然“保良不保优”,也就是成绩不再是硬指标,则谁能被保送,很可能就要看身份、关系、背景了。因为中学握有选择的权力,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学生档案分数的手段达到目的。此次事件还表现为中学和大学保送自主权之争,凸显的就是中学对这一权力的看重。

      正因此,高考保送生制度在每年的两会上,都有取消的呼声。或许是因为形成的利益关系太深,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江西省去年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免试保送和加分政策,算迈出了一小步,但鲜见跟进者。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一政策继续,类似保送之争这样的事件就还会出现。......
    本文标签: 保送 
  • 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