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我 们 与 差 生
     ——兼论“教学相长”的意义
    甘肃省酒泉中学高级教师   霍    军

          教师的最大烦恼是“差生”。“差生”是考试评比的必然产物,是激烈的学习竞争制造出的“副产品”,“另类”。超常的学习竞争必将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本意原在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绝大多数教师在本意上希望消灭差生现象,让自己的学生个个变成优等生,但严酷的事实是,优等生永远是稀缺资源,分布有限,极为罕见。而差生却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差生学而不优,习惯不好,纪律松散,精神不振,“表现不佳”,总是惹出乱子,牵连老师的工作业绩。校园里,教室旁,常见如此风景:被赶出教室到处闲逛的差生,罚站在门口的差生,被老师揪住鼻子、指着脑袋一训大半天而不开窍的差生,爬在窗台和暖气片上写检查的差生。差生是教师心情不快的诱因,差生让老师心急火燎,急火攻心,火冒三丈,雷霆大发,暴跳如雷,也让教师态度冷漠,冷眼相向,恶语相对,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更使教师无可奈何,烦恼忧虑,焦躁不安,无话可说,无计可施。

          较之对待成绩突出者,教师在差生面前最没有耐心耐性,缺少冷静宽容,失去期待远见,乱了条理方寸。一言以蔽之,没有了教育者的胸怀、智慧和热情。对差生,教师往往手段过激,轻则大动肝火,勒令检查,重则召唤家长,罚站动手,更甚者则有扫地出门的大动作。

          应当承认,在差生面前失去耐心的大多数教师,在所谓“优等生”面前,往往完全是和蔼的,可亲的,聪慧的,有风度胸怀的,有远见卓识的,高尚的,神圣的,有教育思想和巧妙方法的。失去耐性乱了方寸,不是他们的常态而是他们的失常,不是他们的本心而是他们的特例,种种失常,常常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

          为什么会如此?根本在应试。应试的实用化、功利化特性强迫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按等级划分自己的领地。排名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学校的事,县、市、省的事。排名的宿命是,第一第二永远与倒数第一第二对应,应试竞争存在多久,差生就会存在多久。教师其实永远没有可能在应试机制下消灭差生,甚至“转化差生”,差的转成了第一,原来的第一就变成了第二,原来的四十九名就变成了五十名。“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差生年年有,下回又该谁?”

          应试竞争及其相应的学科教育、班级教育使学校制度失衡,评比苛严,使教师逐渐背离教育的根本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最要命的是,沉陷在应试竞争中的学校、班级和教师都受控于这样一种预设:学生不能是“差生”,每个到“我”这儿的学生都不应当是差生。教师大多是反差生主义者,厌恶差生,躲避差生,拒绝差生。这让我想起孟子等大儒对人的那种乌托邦式的预设——人人皆可为尧舜。如果说,孟子这个推断还带有平等看待一切人、认定每个人都有成长至伟大的可能的善良愿望,那么,发展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和它的大背景——封建专制体制,则是强迫人人为“尧舜”——做皇帝的忠实臣民。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文革时代,极左路线要求人人都当活雷锋,狠斗私字一闪念,大公无私,于是,达不到雷锋境界又必须躲避政治迫害的人们学会了“伪圣”——假扮圣人,天天装模作样做好事。许多有权势者往往人前马列主义、背后修正主义,人前大批封资修,背后则花天酒地,完全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要求人人成为绝对的善人,其结果往往是产生普遍的伪善。在苏联社会最布尔什维克化的斯大林全盛时期,恰是劳改营最发达的时代。要求社会上的人民极度纯洁,那么,只能一边是越变越小的好人国,一边是越来越扩大的集中营。教师彻底排斥差生,只能使差生变多,只能使他苦心营造的优等生小团体里继续产生新的倒数名次。排名淘汰末位学生的做法,就是营造更多差生的法宝。

          对学生的过高预期极易导致教育者耐心的丧失。因为已经认定学生个个都该是优等生,所以就难以容受差生的一丁点儿错误,自己在焦躁中剪断了眺望未来的长远目光。期望值高过了耐心,现实就变得令人无法冷静,一系列企图一夜之间改变现状的简单粗暴措施应运而生:罚抄作业三十遍,罚写单词五十遍,罚做卫生两星期,罚叫家长陪训话,罚站罚回家,更不在话下。谁都明白这样的惩罚不科学、不理智、不符合学习规律,但出于一时之愤,类似愚不可及的惩罚令还是随口而出,随时产生。与这种简单措施配套的是,学习上要求人人上进,管到了不分巨细,明察秋毫,其他方面却糊里糊涂,不分好歹。许多优等生欲保优等,常常牺牲手段的合理性,常常“表现良好”却丧失了品性的纯朴。而差生呢,则在失去分寸的教育条件下恶性循环,非但争不到学习优胜地位,更在种种简单教育措施后丧失自信,失掉自觉,缺少自尊,不求自强,成为教育夹生饭。

          应试教育罪大恶极,可我们躲不过应试教育。相对于四人帮时期根正苗红的选拔制,相对于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门第世袭制,应试制度从科举时代起就给了无数寒门才智之士出人头地、一展身手的机会。应试的不仅是学生和教师,在海岸线完全面向世界的今天,我们的国家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应试,成绩不突出则意味着被动和挨打。世界崇尚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拳头大的美国,今天还是强蛮的大哥。我们无所选择,无处躲避。素质教育是美好的教育理想,但绝没有单纯的素质教育。可怜素质教育这颗不幸的种子,一脱手便被撒在应试的冰冷土地上。但应试的现实性并不意味着应试制度的完美合理,素质教育的理想化色彩也不意味着它就应该充当空中楼阁。应试教育非搞不可,素质教育也必须实行。这意味着,我们只能也必须在应试的夹缝中开展素质教育,或者说,我们只能借助应试制度的“方便法门”来走通素质教育的大道。其实,应试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们以应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试永远只能是手段,素质才是我们的目的。甚至应当说,素质教育的所有优良品性当在应试的过程中渗透融化。教师的人格力量许多时候表现为,我们就是要利用应试的实用性、功利性、残酷性来进行素质教育,教会学生面对生存、适应生存和超越生存的从容、镇定、优游的心态,教给学生一种做人的素质,即一方面丰富自我知识,壮大自我智慧,强化自我能力,另一方面人格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成长,让自己以美的精神和灵魂,用艺术化的、诗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去化解单纯残酷的生存竞争带来的焦灼空虚,去遏制物质主义带给我们的人性滑落。我想,这正是我们这一代教师的宿命。我们侥幸逃脱了极左政治和专制政治的魔爪,敲锣打鼓欢庆胜利,以为进入了教育的天堂,欣喜地推开大门,却发现自己落入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地狱。世界上没有一座单纯美丽的天堂,正如没有一所清一色优等生的学校。我们命运的悲壮和神圣正在这里,我们两肩挑起应试的重担,双脚踩在冰冷的应试竞争的崎岖山路上,双手却得在黑暗中摸索发展人、发展人性、发展人的自由精神和超越灵魂的坦途。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想和大家交换以下心得:

          一、我们离不开差生,因为我们离不开应试。差生是上天赐给教师的礼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但那是大学老师的事,名教授的事,谁让人家是名教授呢?我们的说法是:没有了“差生”,基础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教师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差生”甚至是中学教师生存的土壤,是我们的饭碗。用商业类比的话,顾客是上帝,吃中学老师这碗饭,差生就是我们的上帝,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没有了“差生”,我们只有失业。我们的教育大店要想生意兴隆,只能依赖差生,除了办好这座大商店,我们无路可走。

          二、要把学生当人看。机器是死的,可求百分之百精确,人却是活的,充满生机,有生机就要求发展,而求发展的前提是,他本身并不圆满。不圆满才要求圆满,不圆满才要求生长。人并不是上帝手中的完美产品,上帝一开始就故意使我们成为半成品。试比较人与世界万物。矿物天生有化学物理特性,你不动它,它照样存在;你陶冶铸造它,它就成为你要求的样子和产品,不反抗,不调皮。植物天生长在一块地里,没有人类前已存在了几千万年,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动物个个几乎都是天生圆满的,一头小鹿生下来半天就可以奔跑,躲避猛兽追捕,它的生存技巧是上天赐予的。可人却不行,人从生下来到具备生存能力,少说也得15年时间。我们没有绵羊野兔的胃口,吃了草也能消化,没有乌龟河蚌的甲壳,可以躲在里面逃过劫难,没有骏马羚羊的速度,可以摆脱食肉动物的追赶,当然也没有雄鹰的翅膀利爪,没有猎犬的嗅觉视力,没有狮子的利齿雄威,更没有大象鲸鱼的庞大体魄和天生蛮力。人几乎是一无所有的,上帝把人赤条条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本意就是要惩罚我们。它让我们不完美,其用心就在于,人天然地需要成长,需要逐渐地而不是一蹴而就地发展壮大自己。它让我们两脚行走,岌岌可危,但它却留给了我们一颗有待自我教育、开掘和生长的大脑。大脑就是人的利齿爪牙、翅膀长腿、嗅觉锐眼,是我们庞大的体格和无比的力量。但大脑永远是成长中的东西。那么,上帝让人们两脚行走其实包含了人生的全部秘密与哲理——通过教育来完善自己,教育是上帝给两脚行走不稳的人类的一根手杖。这决定了,教育的使命就是直面人的不完美这一事实和宿命,教育的根本原则就是改变不完美,一句话,改变差生。而人类全体在这个意义上,全都是差生!教育的使命,正如爱因斯坦谈光速,光速每秒近三十万公里,人类看来永远没有可能乘光速飞行。一旦达到光速,时间将会倒流,世界将会颠覆。光速不仅达不到,也不应该达到。光速的实现是人本身的解构。但爱因斯坦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可以无限期地接近光速。人类同样不可能进入乌托邦,一旦进入,人类社会必然解构,但人类应当无限接近乌托邦。这也如同教育,一旦全校都是优等生,这些完美的学生要干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将喋喋不休的老师从学校里赶回家去。文革中的事不就正是如此吗?当学生都认为自己是毛泽东时代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教师就只剩下被批斗的命运。教育的目标是朝向百分之百的优等生,但这个目标只能无限接近,永远也到达不了,更不能人为地强行达到。那么,剩下的事只能是,也必定是,面对差生,不焦不躁,永远和不完美的、充满缺陷的差生相处,为他们忧心,为他们工作,为他们而发展我们的教育技能,这是我们的宿命,更是我们的使命。

          三、孔子说过,一个人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此言意味着,人是终身成长的,生命不止,成长不止。不到生命结束的时候,生命就无圆满可言。孔子自认七十岁之前还是个差生,但他显然没有对此担忧上火,而是认定了自己每十年可以登上一个小台阶。孔子一生都在寻找,所以他走了七十二列国,他除了教育自己就是教育学生。他也为学生的不争气发过急,比如弟子樊迟想要弃学问稼,他很恼火,认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号令弟子们“群起而攻之”。但更多时候,他还是能心平气和,有教无类,把每个学生放在最低层面上一点点开导。我们都是孔子的传人,我们的任务正在于,在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促使自己成长。人性的伟大就在于发展自己,创造自己。

          孔子同时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在孔子看来,教师须认识到自己和学生一样,是不完善的人,需要发展的人,需要终生成长、逐渐进步的人,所以教师选择了教育这种职业当作自己成长的方便法门,把教学生的活动本身化作了促使自己完善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这种职业天然地具有和人的意义价值体系沟通的性质,即教育与许多单纯谋生的职业不同,它在从业者谋生的同时即教给其他谋生者(学生)以生存的合理性方式,也在学生学到这种合理性方式的过程中给予从业者自己一种合理的生存。我们不对差生焦躁的内在理由是,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焦躁。如果你认为自己没能力转化一个差生,说明你自己作为一个人还不完善,那么就应该认为差生之差只是人成长的一种必然的、甚至是合理的表现。引导差生一点点进步,恰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种最佳方式。差生之差,正是“差师”之差。学生的不完满映照的就是老师的不完满,学生的“操蛋”正说明老师是“操蛋”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得好:“差生是差师教出来的。”郑先生的话多少有些偏激,我的理解是,差生是我们教师成长的一个起点,教差生是老师的生命线,差生身上所代表的人类缺点给了教师发展自己教育能力、生命创造力的广阔空间,教育差生才能让我们学会教育这门高级手艺,而学会之后,我们的任务就是面对更多差生;只是永远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于是,我们永远不寂寞,永远有成长的机会。按照前面讲过的“方便法门”一说,这样的机会应当随时随地都在。所以,不存在已经不可救药的差生,对于真正晓悟了孔子“教学相长”的精神灵魂的教师,进入差生的时机随时随处都有。只有因为教师不进入从而被放弃的差生,没有“太晚了”而来不及教育的人。学生的不可救药意味着教师作为人还未得到真正的拯救。放弃就意味着“太晚了”,开始则意味着“恰逢其时”。如果要说孔子关于人的学说天真或是深邃,道理都在于此。即只有不做因而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差人”,没有“做了”却不成为完善的人的好人。一切机会都在于眼前,都在于人对现实的把握。也就是,对于成就完善的人性来讲,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没有成与不成的差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孟子的教育理想——“人人可以为尧舜”。所谓对差生不急躁,不上火,就是说我们坚信差生永远是可以被创造的,只要我们自己“放下屠刀”——排斥歧视,那我们就可以“立地成佛”——成为人师。今天这样做了,今天就是你成圣的一天,按照合理的人性化方式生活的一天,此刻你没这样做,那么这就是自我放弃的一刻,对自己和世界没有信心的一刻。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对差生和蔼了,负责了,那么他明天或者今年就应该还给你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其实你还是没有建立对人的坚信,你只能陷入焦躁冒火或者无奈。真正的关于人性的信念应当是,只要我还在努力着,那么,受教育者就在改变,就在成长而不是倒退,就在无限地接近圣人境界。这是坚强的信念而不是算术式的、资本家式的生产预期。信念相信人永远成长,所以敢于以一个学生的一生为期限,正如孔子的那段话的表述;算术预期则把人看成产品,认为有投入就该立即有产出,效率第一,周期要短,要立竿见影,立马生效。如果说我们的现代化教育出了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将人工具化,商品化。商品的特点就是其实效性,要时髦、时尚、时新,要一上市就抢购一空,要消费,用过就扔,要抢个第一,第二肯定卖不上好价钱。而人的成长,那是终生大事啊!应当肯定有少年有为的英才,但也必须承认,有相当多的人,甚至是绝大多数人,他们的成长需要一辈子,他们在一生的大多数时候,只能是差生。

          排斥差生,就是排斥我们自己。剥夺一个浑身有毛病的学生的成长机会,指望他明天一大早就按时到校,不说废话,作业整齐正确,不惹是生非,其实就是否定了我们自己明天还有逐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也表现了我们对自己的不耐心,不自信。那么,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让我们放低对所谓差生的期望值,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都具备长远的耐心耐性,把我们自己和差生都看成需要终身成长的人,相信我们的每一个耐心善意的努力,总有一天,让我们都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创造的事业,“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老师,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对差生的引导正是塑造出让我们崇拜的活人的事业。倘若此前学生已是优等生,那么塑造之功不在我,这样的优等生事实上与我、与我们教师的成长无关,我们省了事,其实是省去了一个进入自我成长的渠道。倘若学生被我们当作差生而扫地出门,或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之,那么,我们除了得到“丑恶的塑像”,还得到了一个失败的自我和滑落了的人生境界。我们如果干脆不打算成长,那么,又何必以教书教育为业?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们当中的人大多都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如果我们以教书这一职业与别人比功名利禄,我们就毫无骄傲自豪可言,除了自卑,我们一无所有。但是,如果真正沉浸在让学生获得了一点点提升的微小喜悦中,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个职业成就了我们,拯救了我们。

          伟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教育应当造就的是具有生产性人格的人,这样的人本身具有创造性,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只有他们才会善待他人如同善待自己,爱人如同爱己,会从改造自我开始改造世界。只有他们才算做到了人类的自我拯救。中古时代,人类希望上帝拯救自己,可是,“上帝死了”,关于神灵的信仰被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轰毁;人们找不到上帝,转而以为极度丰富的物质能拯救自己,可是,现代化的富裕的都市生活依然只赐给人们空虚和无聊,物质的前面也只是更高级的物质而已。那么,人们何以自救?弗洛姆的论证结果是,惟有具备生产性人格的人可以自救,而创造这样的现代人,唯一的途径是人本主义的教育,即不仅仅是心急火燎地培养一群具备高级技能的工具人,而是,让人形成一种自我成长的心灵力量,这样的人,他可以在任何一种情形下找到生长自己人性的途径,完善自己,永远充满作为人的活力。

          我们教师,不正应当是这样的人吗?

    ......
    本文标签: 家长 学校 差生 成绩差 
  • 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