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红袖添饭:《飞车总动员》为了忘却的纪念
    《飞车总动员》为了忘却的纪念

    玩儿动画片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忠厚老实的。

    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对劲,因为好的动画片要求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要求鬼马整蛊的搞笑能力,忠厚老实的人怎么玩得转呢?恩,其实俺说的是动画片的内核。虽然动画片就形式本身而言,未必是小朋友们的专利;但就历史沿革和影响力而言,普罗大众印象中动画片总是给小孩子看的。既然是让小朋友们“寓教于乐”,那自然就该用一些比较积极正面的东东浇灌他们幼小的心灵。所以,一般来说,轮到动画片的价值核心问题,一般是比较保守的,而且是比较普世的。间而言之,就是全世界无论哪里的小屁孩们都需要的成长养分。(当然,这里仅指美国佬的主流动画,小日本的动画大多暴力+暴露,非常适合偶,但不适合小屁孩。)

    动画片拍了这么多年,适合小朋友们理解的核心价值翻来覆去也就那几套。无非是友谊啦、家庭啦、团队精神、勇气、正义什么的。以这点来看,《飞车总动员》(Cars)完全没有突破。影片仍然讲述的,是一个开始很自私功利的冲动小伙,如何在与一群意外认识的朋友的交往中,学会团队合作与友爱、尊重与享受生活的。的确很老套,不过,正如剑刃的两面性一样,一些老套的东西之所以变成“骨灰级”还依然一次一次重新出现,是因为它们根本就是不可或缺的。

    从情节的发展来说,《飞车总动员》可以说惊喜比较少,有一定观影经验或者熟悉皮克萨作品的观众,完全能预知叙事过程中的每一个转折。因为皮克萨不是梦工场,不会在恶搞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何况,及时是鬼马恶搞的梦工场作品,最终也会回到教育意义的轨道上来。例如,处于恶搞动画巅峰的《怪物史莱克》,玩到最后,还是得抬出“真爱、友情、家庭”这三个代表思想来。

    既然在表现主题方面,大家都是彼此彼此,那区别之处就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述一个老套的故事了。皮克萨公司的作品,总是能将有趣的细节和感动心灵的线索结合得很好。这次也不例外——嗯,也许我应该加个“或许”?因为对于该片的“趣味”性,不同类型的观众显然颇有分歧。

    皮克萨向来善于将虚构的角色置身于完全真实或者准真实的环境中,与那些完全活在幻想空间的动画角色相比,皮克萨的这种做法更有利于传递亲切感,但也大大提高了表现难度。《飞车总动员》在角色塑造上的难度,不仅仅是要让汽车说话,而是要让不同类型的汽车表现出合理的性格来,同时还要让这些性格符合各自幕后配音演员的形象。

    从实际效果来看,该片中不同类型汽车的确个性非凡,但并非每一个角色形象都有恰到好处的表现。这点对比皮克萨以前的作品来说,个人觉得是个不足。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以往作品中的每个配角都是非常活灵活现的,不管他们是主力配角,还是龙套级别,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时候。而《飞车总动员》的十来辆配角车中,就很有几位形象非常模糊的。典型的如“警车”(Sheriff),戏份不能说可以忽略不计,但说是在的的确没什么个性,更别提形象当中表现出的趣味点了。尤其是性格发展不连贯,即使想表现他本质上的“娘娘腔、豆腐心”,也缺乏必要的暗示。更有甚者,那个总是“羞人答答”的消防车同学,到最后都不见踪影了,缺乏交代的程度是在令人莫名其妙。其他如加油站女老板“芙蓉姐姐”(Flo)、车体彩绘老板“老摸哥哥”(Ramone)、军用吉普“纱织猛男”(Sarge)、载重车头“迈克大只佬”(Mack)通通都只能算是很表面化的“龙套”,他们各自有一两个逗笑的机会,但都没有像以前的皮克萨作品一样让他们的形象马上丰满起来。龙套中印象稍深佳的,是环保慢车“多加油少加速”(Fillmore)同学,这还是因为俺本人觉得他非常像俺喜欢的美国电视系列《七十年代秀》(The 70’s Show)中那个老“嬉皮”(Hippie),尤其在每一句话后面都要加一声低沉而拖长的“Man~~”,更是经典。但俺颇为怀疑,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对他的印象是否能如此有趣。他与邻居“纱织猛男”,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在个性理念上,都是完全相反的一对,如果本片能对他们之间的对比多描绘一下的话,将是非常有趣的一对极品。可惜目前的效果,也就仅限于每天清晨因为起床音乐风格不同而挑起的例行争吵而已。在戏份不多的配角中,刻画得最有趣的——看过影片的人几乎都会一致认为——是“轮胎店二人组”:老板“露鸡”(Luigi)和店小儿“鸡多”(Guido)。作为法拉利的超级FANS,他们那一口欧洲舶来“音”给小镇增添了无数乐趣;同时,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超高”造诣,帮了主角很大的忙。当观众看到结尾大赛的场景时,就会明白“记忆超高”的含义了。如果每个配角都像这两哥们一样,那本片的趣味程度会至少上升“三四层楼那么高”。

    其实,即使是作为准主角的小镇“车花”萨莉(Sally),个性也不是很突出。可爱是可爱了,但稍微温和过头了点。如果她在与主角交往的前期多表现出一些格格不入的性格冲突,外加一些高傲派头,然后再在交往过程中累计微妙的化学反应,那样的效果应该更动人一些。目前的效果,可能会让人觉得这个“保时捷”美眉略微“小家碧玉”了一些,稍欠“名厂风范”。同理,主角的两个竞争对手:43号“帝王”(The King)和86号“乡巴佬娘们”(Chick Hicks),似乎也没有从角色模子中走得更远,给“帝王”配音的,本来就是NASCAR(美国国家改装车赛车联合会)历史上真正的传奇人物,七次大满贯冠军的记录,如今也只是被追平而已。皮克萨请动他这尊“真佛”出场,也许是像给影片带来赛场老手的真实感悟吧。可惜这位车把式老哥揸车是牛A,但声音的表现力是在是不怎么样,俺每次听到他的声音,都觉得与影片的整体氛围特别不协调。曾经的“蝙蝠侠”迈克尔基顿献声的“乡巴佬娘们”,也只是个程式化的“坏人”角色,还没有自己鲜明的性格,更是和基顿本人的形象大为相左,不知皮克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在所有角色中,保罗纽曼(Paul Newman)配音的“哈德森医生”(Doc Hudson),是唯一一个在动画车型、角色性格与演员形象三者达到高度统一的角色。1951年产“哈德森大黄蜂”(Hudson Hornet)车型的前面板,很令人惊奇地联想起纽曼沧桑却仍然帅气的胡茬子,整体老派却依旧遒劲的车身,也符合纽曼古板而高贵的形象,特别是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响起时,使俺产生人、车不分的幻觉。这对于汽车这样一个很不容易拟人的物体来说,的确是一项极高的成就。

    [Nextpage]

    至于偶们的主角——“闪电麦昆”(Lighting McQueen,一下简称“小闪”)同学,和一切正面主角一样,都显得不如有个性的配角拉风。由于形象依从套路,所以很难带来惊喜。单以这点而论,就不如《超人特工队》(The Incredibles)“落难超人”和“中年困境”来得有趣。比“小闪”好一些的,是他的最佳损友龅牙拖车“无绳老母”(Mater),这个有着古怪名字的家伙别看貌不惊人,却是绝技在身:飞绳勾车,断无走失,江湖人称“一绳西来,天外飞仙”,基本上得到了“绳车合一”的境界,正朝“无绳胜有绳”的巅峰迈进;至于倒车的技术,如果这哥们称了第二,整个动画界都没人敢称第一。“小闪”随便从它这偷师了两招,就足以在劣势下击败“乡巴佬娘们”。

    与角色设定方面相对温吞相比,《飞车总动员》的技术层面就已经达到了“三花聚顶”的层次。这次由于环境设定是在美国的中西部,那雄奇的山峦、壮丽的瀑布,在色彩和质感上都可以乱真。虽然每辆车都保持了拟人的卡通形象,但从车体所表现出的光影反射和材质渲染效果来看,实在是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例如“小闪”在小镇诸位高手的合作下焕然一新时,车身在光亮的同时,可以分辨出细细的金属小粒在闪光,这与之前纯光滑表面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当小镇诸位都在灯光下溜达时,请大家注意一下车体上灯光反射的变化,那种精致细微的效果,只能用迷人来形容了。在赛车场面方面,飞车们的速度感被声画效果表现得非常凌厉,以时速200英里左右的速度呼啸而过的赛车,不仅银幕赛道上的小石砾们在颤抖,影院里观众的座椅也能感受到震动。作为全美收视率第二(仅次于美式橄榄球联盟赛)的体育节目,《飞车总动员》让每一位观众都能体会到即使在现场都很难感受得到的激动与震撼。得益于动画空间无所不能的镜头运动方式,影片开头结尾两场比赛,至少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说了这么多,形态各异趣味稍欠的角色,超强的三维动画水平,俗套的故事情节,那么该片是否就只能算是“中上之资”了呢?嗯,这得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了。如果仅仅是为了找乐子,那你还不如去看《篱笆墙外》(Over the Hedge),那部影片中的笑料倒是非常集中而有趣的;不过,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体会一份久违的温暖,那这部影片会比较适合你。也就是说,看本质的话,《飞车总动员》比《超人特工队》更加脱离小屁孩观众,在热闹的表象后面,是属于成年人的“情感温泉”。

    片中主人公“小闪”同学,他在“暖气泉”(Radiator Spring)这个小镇学到的,不是关于如何赢得比赛的技术秘密,而是一份该如何对待生活的态度。正如影片宣传词所言:“生命是段旅程,享受这个过程。”(Life is a journey, enjoy the trip.)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也都有自己的目标,但有时候我们是否发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剧增,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与“目标”奴役而不能自拔,我们整天忙碌却体会不到生命的美丽与生活的幸福,特别恐怖的是,这种“飞速向前”的过程即使想停也停不下来。更可怜的是,活在这种机制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很难体会到这一点:所谓的现代化生活,正在使我们沦为机器。这种“异化”与卓别林“摩登时代”纯粹体力上的压榨又不同,这是一种有着高尚目的和披着美好外衣的“剥夺”。

    影片所着眼的赛车,只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极端反映。车手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驾驶的乐趣,而是为了一个看似伟大实则空白的目标:赢。为了要赢,车手的思维就只能集中考虑一件事:速度!速度!!还是速度!!!影片一开始,就以“小闪”的画外音点明了这一点。当人们集中经历做一件事时,的确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成功”本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获得了冠军又怎样?天下速度第一又怎样?

    尤其是当考虑到为获得那样的“成功”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就不能不更令人深思。在影片中,一心只想赢得比赛的“小闪”,在遇到萨莉之前脑海里从来没有过“兜风”(take a drive)的概念。当赛车手眼里只有终点时,他还会注意路边的风景吗?当我们一味追求一种形式的“成功”时,我们还能享受生活的过程吗?《飞车总动员》借助“暖气泉”小镇的遭遇,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失落的天堂”的故事。“66号公路”只是个引子,它所代表的,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当时溜达在这条公路上的人们的闲适而自然的生活态度。代表了美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对于“Good old days”的呼唤。现代性的生活节奏,为了成功而忙于奔波的人们,就像赛道上只争第一的车手们一样,有能节省时间的直道可走,自然就不会光顾蜿蜒的“66号公路”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暖气泉”是相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个异类。这倒不是说他们就不追求成功了,他们也是非常可爱地等待客户上门的。但他们不会单单为了这一点就放弃他们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其中萨莉的选择更具有典型意义,作为一辆光纤时髦的“保时捷”911型轿跑车,她本是纽约一名成功的律师,但最终远离喧嚣,非常坚定地融入到小镇生活,并热情地为小镇的振兴而奋斗。从表面上看来,她和“暖气泉”全镇“居车”,乃至皮克萨的制作人员们,是在怀念过去,其实他们所纪念的,是那种好时光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与生命价值。

    如果我是胸怀天下的宣传部官员的话,个人觉得《飞车总动员》应当比其他所谓大片更值得引进。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焦虑”期,每个人似乎都活在无穷的压力之中,将我们埋得不能呼吸。过于单调的“成功”模式诱惑并趋势我们变成工作狂一般的机器人,而或多或少失去了品味生活的闲暇。更可笑的是,如果“萨莉”这样“人”出现在现实社会,会被很多人视为“失败者”或者至少是“懒惰者”的。又或者并非人们不清醒,而是整个社会的需求与步伐,就像铁屋一样禁锢了我们可以行走的方向;与其痛苦地清醒着,不如浑浑噩噩地梦中随大流。这是怎样的世界啊……

    话又说回来,在其他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很多人成为现实版的“萨莉”。所以《飞车总动员》所提倡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对普罗大众而言,终究还是一个梦。所以我们不如忘却,不说的好。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本片,将来总会有别的经验提醒我们,促动我们去实现那样的梦想。作为一部动画片,《飞车总动员》如此形象而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一份生活的真谛,虽然仍然处在梦想阶段,但终归能给人温暖。这样的一片梦想空间,也许会让部分小朋友想睡觉,但会让成年人有更多的思考。有鉴于此,《飞车总动员》也就成为本年度个人的“心灵鸡汤”。文/红袖添饭

    《村声》:导演莱塞特爱极了这些动画形象,就好象它们和他有血缘关系一样,影片每一帧画面都如此优美。请一定坚持看完,因为结尾处的画面继承了皮克斯多年的优秀成果,它们会让你回味更多。

    《芝加哥太阳时报》:《飞车总动员》讲述了一个明亮愉快的故事,带有一点点的失落感。

    《旧金山编年史》:除去情节上那些毫无必要的兜圈子,影片可算是一顿视觉大餐,在最后一刻挽回了败局。然而,精简一下所有的欢乐,《飞车总动员》仍无法和《一个人的乐队》媲美,后者仅四分钟长度,但已经是《飞车总动员》应该学习的目标。

    《综艺》:定期进发的小聪明点亮了影片,但这些聪明机智太少,彼此间也缺乏联系,那些旨在吸引成人和孩童的招牌笑话,也没有产生应有的火花。

    ......
    本文标签: 《飞车总动员》 
  • 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