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教师节,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自1931年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
    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鉴于"六·六"教师节是教师自发组织设立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1939年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也作为
    教师节.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
    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
    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
    北京晚报》.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
    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在第一个教师节,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慰问信祝贺节日,首都召开万人庆祝大会,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
    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老师,慈母,人梯……最令
    教师感动的十个称谓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
    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
    教师","老师".如今,"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 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师经济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老师"成为最受人们尊敬的称谓.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
    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
    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徐特立老师贺寿时写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显示出一代伟人对老师的尊敬热爱溢于言表.伟大文学家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颂"先生"的传世佳作,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一直成为老师的楷模.我国现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胡适,梅贻琦,傅斯年,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都被人们尊称之为先生;在当代那些教育界的元老,教授也被人们尊称为先生,如:季羡林先生,顾秉林先生,柏杨先生等.因此,"先生"的称谓是对老师千古传唱的美称,它将被永久地传下去.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
    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
    教师科学,准确,高度的评价,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承传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老师的崇高义务和职责,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谓.
    如今,社会上人们越来越喜欢用"人类灵魂工程师"来比喻老师,表明了人们对老师
    职业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敬意;老师也为这一称谓感到由衷的自豪,因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定义准确,而且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
    教师.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邓小平同志曾说:"人民
    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一代伟人用"园丁"的称谓对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为表扬优秀教师许多地方都设有"园丁奖",上海,浙江,河南,甘肃,安徽,黑龙江等省市设的"园丁奖"是对优秀老师最高的褒奖,团中央和全国青基会也设立了"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以表彰那些扎根山村和贫困地区的农村优秀教师,今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者发明与科教制作展评活动"也设立了"园丁奖".1984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北京发行邮票纪念封图案为花朵与教师.其寓意为:老师像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开祖国的花朵.福建邮政部门在1999年教师节发行的有奖明信片图名为"辛勤园丁情,学子寸草心",用以表达对老师的崇高敬意和祝贺.今年,为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教育部推出"园丁杯"知识竞赛.因此,"园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最引以为荣的称谓.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人们把老师比作"慈母",主要是对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
    教师给予的最亲切,最真挚,最感人的尊称.
    "慈母"首先蕴含着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爱.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师学生的爱,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结果.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志向,精心培育,使之成才.全国闻名的优秀教师斯霞被人们称作教育界伟大的"慈母",她从教72年,以伟大母亲的慈爱精神培育每一个学生,同学们都亲切叫她妈妈.全国优秀特级教师于漪说:"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正是这种母爱使她赢得了人们对她极大的尊敬和高度评价,并亲切称她为"校园妈妈".因此,"慈母"是对那些用爱辛勤耕耘育人园地女教师最高的荣誉.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著名画家潘絜兹的《春蚕颂》写道:"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他对春蚕的品质进行了高度赞美.人们生动地把
    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春蚕"是广大教师感到无比荣耀的称谓.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春蚕冰清玉洁,气质高贵;春蚕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春蚕这些优秀的品质,只有光荣的人民
    教师才无愧于这样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对蜡烛的赞美也是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
    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喻吗 "如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似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这幅老师自勉的对联正是对"蜡烛"称谓的认可和自豪.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
    "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我国历来有师生"亲如父子"的传统美德,老师爱
    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像 孺子牛一样辛勤地耕耘,为把孺子培养成才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献,鞠躬尽瘁,不图回报.获得"孺子牛奖"的全国优秀教师刘让贤扎根青海高原乡村几十年如一日,像牛一样兢兢业业地工作,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孩子,刘让贤是广大教师的杰出代表,是"孺子牛"精神的生动体现."孺子牛"精神表现为"深怀爱心,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这些优秀品质都集中体现在我国广大教师身上.因此把老师称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褒奖.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们对"春雨"的赞美由来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时雨",视"春雨贵如油".而把春雨表现得最完美意境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名篇.人们把老师比作"春雨",把
    学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浇灌.我们的老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去熏陶学生的心灵.广大教师甘化春雨润蓓蕾的高尚情操,为"春雨"的称谓增添了无限光彩.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一个人接一个人踩着肩膀向高处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岭所创造的集体配合行动,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人们把"人梯"比作是:"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人们把
    教师称作"人梯",正是因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具备了这样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广大的人民
    教师辛勤地耕耘在教育事业的园地,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地培育人才.而那些考上大学,走向成功,扬名立万的学生,无一不是踩在老师的肩膀上,以老师为人梯向上攀登达到人生的高峰.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们在谈到成功的决窍时,无不认为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和因素.学生的成功离不开老师,而老师的希望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湖北大学年近90高龄的朱祖延老教授在《教师述怀》中写道:"不辞辛苦做人梯,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全部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华世代延绵而甘为人梯的教师的精神.这种无怨无悔,不图所求,甘作人梯,让学生踩在自己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是每一位教师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人梯"因此成为教师们最光荣和最贴切的称谓.

    教师节的演变
    我国
    教师节的演变
    "6.6"
    教师节.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
    教师节.
    "8.27"
    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
    教师节.
    "5.1"
    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
    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9.10"
    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
    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教师节十七年来大事记(1985--2001)
    一九八五年
    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
    教师节的决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9月10日,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迎接第一个
    教师节.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勉励教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九八六年
    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第十四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
    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一九九二年
    《特级
    教师评选规定》出台,提出:进一步明确特级教师条件,增加评选数量,提高特级教师津贴,加强特级教师宣传,扩大特级教师的知名度,充分发挥特级教师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九九三年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4条提出"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实行优待
    教师的政策".
    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师法》.
    一九九四年
    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以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10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大连召开全国
    教师住房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和推广各地,各部门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经验及做法,研究加快教师住房建设和改革的方针政策及目标任务,以推动全国教职工住房条件的全面改善.
    一九九五年
    3月18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
    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9月14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出《关于进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通知》,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一九九六年
    实施《
    教师法》两年多来,教师的待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各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此外,中小学,中专教师被列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评选范围.
    一九九七年
    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1月20日,李岚清视察清华大学
    教师筒子楼改造工作,全国高校筒子楼改造工程进入高速进行阶段. 1997年,全国城镇教职工住房建设投资542亿元.竣工建筑面积8012万平方米,建成住房105万套.截至1997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和城镇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8.45平方米.
    一九九八年
    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第五十条规定:国家保护高等学校
    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一九九九年
    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月,
    北京西三旗育新花园高校教师二期住宅如期竣工,至此这项建筑面积总计46万平方米,国内最大规模,设施最为完备的花园式高校教师住宅小区全面落成,近5000户高校教师陆续喜迁新居.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
    教师节"最早倡议人:王梓坤教授
    今年是"
    教师节"的第十七个年头,十七年来,党和国家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以重视,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尊重,教师的待遇得到显著的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此时,更显出十六年前设立"教师节"的重大意义.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教师节"的最早倡议人,中科院院士,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教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突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
    说起关于"
    教师节"的倡议,朴实坦诚的王梓坤教授实在说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来,就仿佛一件很平常的事儿自自然然就发生了一样.但是,这位从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一户贫农家庭走出来的院士内心深深的教师情结,却让一切变得清晰了:王梓坤教授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当一名教师是他从小的心愿.当他23岁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义无返顾地选择到南开大学当上了梦寐以求的教师.教师也就成为他一生的事业,他曾经有当选天津副市长的机会,却辞而不就,在1984年5月来到全国最高师范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校长.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梓坤教授说:"当时文革结束已经好几年了,社会舆论很尊重
    教师,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很重视教育,认为'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他们很关心改善教师地位,待遇的工作.但是,当时许多地方领导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只知集中精力抓经济生产,教师的地位,待遇的实际改善步伐还不大.来北师大这个全国师范排头兵院校担任校长后,我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办好学校,如何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这个念头一直在心里盘旋.也许就因为这,才有了那天早上的倡议吧."
    那天是1984年12月9日,王梓坤校长一早起来,"突然"有了给
    教师设立节日的念头,他习惯性地在5点钟就来到办公室准备工作,想把这个想法告诉谁,但还没人上班.早上8点,他第二次来到办公室,就直接把电话打到自己认识的一位《北京晚报》的记者那里,并告诉对方这个想法,得到这位记者的赞同.第二天,《北京晚报》刊出了题为"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的一条200多字的简讯,简讯中写到:"……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的活动,该月的一日即定为全国教师节.王校长认为,尊师重教月可定在每年寒暑假前的二三月或八九月份.……"于是,这条短短的简讯就成为倡议设立教师节的最早文字记载.
    大约一周后的12月15日,王梓坤校长为了进一步推动此倡议,召开了一个座谈会,邀请了北师大著名教授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贤智,黄济,赵擎寰等人参加讨论,这个倡议得到教授们的一致同意,并联名向社会提出.第二天,《
    北京日报》登出了关于这一倡议的简讯,但这条简讯编加了一个醒目的标题——"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倡议每年九月为尊师重教月建议九月的一天为全国教师节".这是设立教师节的倡议第二次出现在媒体上.
    王梓坤教授在两次公开发出倡议后,认为已经做了一名
    教师,一个校长的最大努力,于是又埋头到繁杂的学校事务中.但是,相隔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在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我没想到这么快就宣布设立
    教师节,……第一个反应是非常非常高兴,并立即开始着手准备第一个教师节的庆祝工作.……学生们在庆祝大会上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横幅,让我感动万分……"
    王梓坤教授并没有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他认为,人大这么快就出台决议,说明当时的社会舆论对
    教师是关心的,关心教育,关心改善教师地位待遇的大有人在,也许中央早有这个意向,还没有公布,他的倡议只是与之巧合罢了.他说:"我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两次发出倡议后,我的精力也主要扑到校务上,没有再多做什么.而和我同时发出倡议的许多老师,像黄济教授就是政协代表,还有其他关心教师的人们,他们有更多机会提到此事,促成此事."
    王梓坤教授很高兴有了
    教师自己的节日,而不管是不是他的倡议起了作用.他获知人大决议时的第一个反应是"非常非常高兴",并立即投入准备工作,迎接第一个教师节.当年为此忙了些什么,王梓坤教授已经记不清了,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全校师生庆祝大会上,学生们打出了一条横幅,上书"教师万岁"四个大字.多年以后,王梓坤教授回忆起这一幕,依然很动情:"我感动万分,也非常骄傲!"
    "国家发展要依靠'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其中教育是基础,发展教育就必须为
    教师做实事,教师节只是一个契机,日常工作中重视教育更加重要."
    说起十六年来的变化,王梓坤教授认为,党和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提高
    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与先前相比,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师节"的设立促进了全国人民,各级党政领导尊师重教的积极性,成为各地为教师办实事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成为检验尊师重教工作的重要时期;它的设立提高了教师地位,也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梓坤教授认为,现在仍然有一些地区还存在拖欠
    教师工资的现象,校舍倒塌的报道也时有所闻,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还有很多困难.因此,他希望把"教师节"这个全国教师的节日纳入"科教兴国"大战略之中,继续深入为教师,教育办实事,决不停留于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地位和生活,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这才是设立'教师节'的最终目的所在."
    教师节品味尊师联
    9月10日是我国的
    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马寅初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41年在重庆庆祝60寿辰时,周恩来为他手书了一副对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此联十分工整精当,表达了周恩来对马寅初教育成果的赞誉,对其健康长寿的良好祝福.
    中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郭沫若曾为他题写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此联把事业,品德,理想,追求,都重笔浓缩于纯朴的联语中.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他在51岁时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当时许德珩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简括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性格,诚挚感人.
    教育界老前辈,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烈士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曾撰一联抒怀: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老先生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他投身教育工作,默默无闻地实现"欲栽大木柱长天"之志,他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深受后人的敬重!
    教师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得学生爱戴.教师节来临之时,有位中学生教师送了这样一副对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切自然,耐人寻味,表达了莘莘学子对
    教师的敬仰之情.
    人之一生,孰能无师 因此,
    教师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上赞誉教师的对联比比皆是.有一副长联写道: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堪称绝妙.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目字按序排列,实属不易.它生动地写出了人民
    教师甘作蜡炬愿为春蚕的崇高精神境界.
    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这一联格调凝重,比喻恰当,寓意殊深,对粉笔生涯的人民
    教师作出了高度评价.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这是一副由
    教师撰写的对联.作者把"粉笔","讲台"与"国运"连在一起;把"一颗丹心"与"铸民魂"连在一起,令人更加感到教育工作的崇高,对辛勤战斗在教育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更加钦敬!
    此外,还有一些尊师重教的对联,如"尊师重教,中华史册添异彩;兴邦育才,神州大地起宏图"."似园丁,汗水浇开桃李蕊;如慈母,心血育出栋梁材"."如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像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教书千秋伟业;育人万世丰功."等等,读后对
    教师无疑是油然而生敬意.


    ......
    本文标签: 教师节 
  • 专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