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之所以把这两部风牛马不相及的电影扯论在一起,只是因为这两天刚好接连把这两部电影看完。想了想,那就强凑成一点文字了。

      看完《十面埋伏》,真的有一种很深的失落。虽然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直要求自己以一种平常心的心态来看,而不是挑剔,但看到结束,这一种信念还是崩溃了。整部影片中,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那画面的唯美,看上去很是舒服,尤其是那些青青的竹林,还有色彩斑斓的满山秋叶,给人一种很饱绽的视觉享受。只是看多了,却又感觉有一种单调,借鉴一个时髦一点的用语,那就是美感疲劳。整部影片,基本上就是两种处理手法,一种是广角镜头,一望过去,大片大片的染红晓黄,从这片树梢到那片树梢,从镜头始处到草原尽头,四处蔓延,让眼睛无从逃避;另外的就是镜头特写,背景全部处理成暧昧的光和彩,模糊地凝固在了人物的后面。那一种一色青翠或五彩绚烂,初看过去真的很美,也很清爽,但整部影片中到处都是这样地贯穿,却让人有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而最后突如其来的从碧云天、黄叶地进入到漫天飞雪的严冬的画面、或叫情节安排,让人很是诧异,也很莫名其妙。感觉上是老谋子想为影片增添一点冷色彩,但说真的,个人感觉是反倒破坏了画面的美感,使得画面显得有一点断断续续的零碎感,并且太冷的色调,也减少了一点最后决斗的那惨烈。反倒不如《英雄》中章子怡和张曼玉的决斗那画面来得唯美、凄绝。只有在金捕头最后抱着小妹的那一个镜头,感觉上有幽蓝的光闪烁过,再将雪景虚化掉了,倒是生出些许的美感。不过总的来说,就画面的处理效果而言,还是具备了一流的水平。

      相比之下,故事的情节和台词就实在太二流了。刘捕头的卧底身份,真的让人怀疑是在剽窃《无间道》的创意,而章子怡所演的小妹与金捕头(金城武)和刘捕头(刘德华)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有一点刻意模仿《卧虎藏龙》里的人物刻画手法,即是突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对爱的自主权。而里面的情节设置,感觉上老谋子为了显示出他对某些场面的驾驭,比如那一段“仙人指路”游戏,还有竹林中的打斗场面,于是过于对细节的雕琢,这样就消减了故事情节的延展,比如“飞刀门”和官府的恩怨,就显得很单薄,而且最终没有了一个结局,纯粹让位于金、刘、章的那一段爱情,以刘捕头和金捕头为争夺小妹的一场决斗而告终,这样,难免就少了一点曲折,显得有点了虎头蛇尾。

      至于台词,只能用一个“蹩脚”来形容,听的时候真的很是难受。一个“随处风流”和“随意的风”在影片中重复了N段。就算风一样的生活能够代表了一种不受门派规矩,不受江湖恩怨所约束的自由,但只要点出了一次,也就足够了,用不着反反复复地催眠吧;还有的,虽然老谋子的布局是想要以“三天的感情”与“三年的感情”对抗来突出小妹对真爱的追求,所以刻意地在台词中让金捕头以从“随处风流”的浪子进化到“随意的风”的游侠形象,让他可以随心所欲也专心地去爱一个自己想爱的人,但无论在情节上的过渡,还是台词间的转折,都让人有一种理屈词穷的感觉。而对白中又是文不文,白不白的,加上金、刘两个人的刻板表情,让人听着感觉很是做作。比如刘捕头在听到小妹说她知道放走金捕头后会有这样的结果,然后他大吼了一句“这是为何啊?”总听着别扭,顺着小妹的语气,改作“这是为什么啊?”多顺口呢,为什么非要一个古代一个现代,让人感觉上这一场戏是跨越了历史时空似的。因此从情节和台词的评价来说,只能算是二流。

      还有的就是演员了。我不知道算不算个人的原因,总觉得金城武和刘德华的表演很是造作,他们的表情,也让人看着很是不自然,特别是与他们的台词搭配起来时,简直有一点糟蹋观众的感觉。而宋丹丹的选用,也可以说是一个败笔吧,且不说她的小品形象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刻板印象,单就她在里面的表演来说,老鸨的那一段勉强还可以,至于她现身竹林的那一幕以及她说的那些话,总让人感觉像是一个居委会大妈的口吻,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只有章子怡给人感觉好一些,无论是扮演盲人还是最后的小妹真人,都还算比较自然,不会有太突兀的感觉。

      而《冷山》给人的感觉,就舒服多了。首先是情节上的设置。《冷山》更像是一部结构严谨、曲折动人的小说。电影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男主人公英曼(裘德-洛饰),他是美国南北战争末期一名受伤士兵,在灵魂仿佛燃尽之后,对家园强烈的渴望支撑他站立起来,踏上了艰辛漫长的归家旅程。一路上,他经历了种种的考验:被保安对追赶逃亡;被看似朋友的人出卖被捕;又被密林中的老妇人救起;接着是路途中的艳情诱惑:独居的寡妇要他留下来——但与此同时,他却看到自己的另外一个可能命运,那就是成为南北战争的一个殉难者。但他终于克服了一切的困难,艰难地跋涉回到了恋人的身边。而在一夜的欢情之后,他为了保护自己恋人的幸福,却死在了保安队的枪下。

      另外一条线是女主人公,也就是英曼的恋人艾莲(妮可-基德曼饰)。她原是一个贵族的女儿,一个只懂得享受生活、对生活抱存浪漫幻想的女子。但战争的爆发摧毁了她的平静安逸生活。先是父亲的离世,紧接着是家道的低落,唯一陪伴她的,是对英曼生死未卜的牵挂。这是这一系列的磨难,让她学会了如何与粗砺尖锐的生活抗挣,从而从一个懦弱的贵人蜕变成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

      而电影最后的结局却是:所谓的英曼回归历程,只是艾莲的想象。她从邻居井中的幻影中,形成了自己的幻觉意识。事实上,男主人公早在那场匹特斯堡围困战中业已丧身,影片着力构设的他的归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而是女主人公想象出来的。

      于是,战争的残酷与田园的温情,人性的沉沦与挣扎乃至升华,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人的灵魂,但战争又建构了一切,包括人的意志。蜕变,剩下的就是蜕变。而蜕变的结果是从蛹化为蝶呢,还是从蛹归于黑暗,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冷山》的画面美感,绝对地不会输于《十面埋伏》。大量的田园风光、密林深山景色,雪景奇观,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冷山》的画面不会像《十面埋伏》那么呆板,往往是是通过长短镜头的交替,不同画面的切换,如从房子的淡雅色泽转到大自然的斑斓风光,从人物脚下斑驳的小路拉长到满屏的晶莹雪景,视觉上的转换,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且景色的转变,似乎只是随着人的目光延绵而去,不会有丝毫的刻意。

      《冷山》的台词,也很自然,且富有诗意。比如这一段:“走过漫漫的旅途,由东到西,我已穿过千山万水。我的双脚踏遍神州大地,他的海洋,他的沼泽,他的山坡和他的峻岭,历尽艰辛的我终于,在刺骨的冰雪中,透过那蓝色的阴霾,见到了绚丽的彩虹,巍为壮观……”以女主人公写信的旁白形式念出,给人很是一种悠远的意境。

      而《冷山》的主题,远要比《十面埋伏》深刻得多。《冷山》和《十面埋伏》都存在着历史某个片段风情的描写,但《冷山》只是将历史淡化成为故事的一个背景,将那一段岁月里峥嵘安排成了人性刻画的一个舞台,于是人们在读懂那一段历史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有了一种震撼人心;而《十面埋伏》却过于渲染那一个时代的风貌,过于将其中的某个场面抽离出来,放大了,希望观众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好奇心的满足感。这样人们能够记住的,也就是那么一两个唯美的片段,比如牡丹坊艳舞,比如竹林打斗,而却不知主题在何处,更难于找到与心灵相通相息的感动。

      简单地说来,就整部电影,从技巧、艺术感和情节性来说,《冷山》都要比《十面埋伏》高出不止一筹了。虽然这样的结论让自己作为中国人有一种无奈的悲哀,但同时也让自己有一点感激,那就是,至少我们还可以看到真正优秀的电影,而不是炒作出来的名家之作。

      

    ......
    本文标签: 十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