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生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西部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生态建设是实突破水资源短缺瓶颈;恢复植被,根治水土流失;遏止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展。西部生态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是根治长江、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治本之策。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不仅使西部地区生产力严重衰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而且导致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泊和水库不断淤积抬高、水患加重。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同时,还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西部生态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生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滞后、人口压力大、基础设施落后等严重障碍。 

        1、生态建设的难得机遇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的艰苦努力,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五大战略重点”之一,要加大长江、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实施力度。要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生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生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1)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自然生态极端脆弱,西北的主要症结在于干旱,西南的问题在于喀斯特和多山。中国四大生态脆弱带,即高寒、沙漠、黄土、喀斯特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成果表明,西部绝大部分省区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其中宁夏、西藏、青海、甘肃和贵州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五个省区。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为: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及沙尘暴频繁发生等,表明生态环境恶化已经非常严重。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沙化面积占全国的99%,草原“三化”面积(退化、沙化、盐碱化)占全国的93.2%。〉25°坡耕地占全国的70%,石漠化面积占全国绝大部分。 

        (2)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虽然总面积68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71.7%总人口3.5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5%,但整个西部地区GDP、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9%、25%和6%。西部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传统的基础产业、资源开发产业为主体,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大量的初级能源、原材料进入市场,主导功能不明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较弱。尽管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运输距离长,开发条件差,又面临加入WTO的严峻挑战,资源优势正在被逐渐削弱。 

        (3)人口压力大,文化素质低:人口的高速增长给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从1978~1998年的人口变动情况来看,西部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4.58‰,高出东部地区2.48个千分点。由于“人口分母效应”和自然资源的相对“无增长”,加剧了人口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以贵州省为例,1952年该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0.13ha,由于人口增长快,1978年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0.07ha,1997年下降到0.05ha。 

        西部地区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较低,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较高,特别是女性文盲率更高。1998年西部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为24.9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以上,西部女性文盲率高于男性16个百分点。西部就业人口接受培训的比例为3.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千分点。 

        (4)基础设施滞后:西部十省区的铁路里程14325km,占全国的24.7%,路网密度为26km/百k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公路里程41.74万km,占全国的30.9%,公路密度为7km/百k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高等级公路占本区公路6.7%;西部拥有各类机场41个,占全国的33.4%。1998年东、中、西三大地带邮电业务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65.6%、23.2%和11.2%;1998年东、中、西三大地带电话用户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8.2%、28.5%和13.3%。 

        西部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目前,西部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扩展趋势,将严重影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安定团结。所以,我国西部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突破水资源短缺瓶颈,二是恢复植被,根治水土流失,三是遏止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展。 

        1、突破水资源短缺瓶颈 

        水是西部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条件。目前西部地区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西部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平原和垦地中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甚至几十mm,而蒸发量很高,生态需水量很大,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少;在西南地区,尽管年降水量很高,但由于山高谷深,水资源利用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粗放、浪费严重。大水漫灌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但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还带来了土地次生盐碱化等环境问题。例如新疆农田灌溉渠系水有效利用率小于0.4,农业毛灌溉用水量达15000m3/ha,高出作物实际需求量一倍多。超量灌溉又带来次生盐渍化,盐化土地占耕地面积的35%,因盐化弃耕面积达666.7ha,几乎相当于历史开垦面积。 

        流域水资源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经济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如石羊河下游民勤盆地:50年代年来水量5.8亿m3,90年代年来水量下降到1.7亿m3:地下水位下降,矿化度升高,致使2万多ha农田弃耕,7万多人、12余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居延海40年代水面为120km2,90年代全部干涸,造成近40万ha胡杨林的全部死亡。 

        2、保护和恢复植被,根治水土流失 

        人口持续增长和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使得西部地区的植被锐减,西北地区的平均森林覆盖率为5%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例如,陕西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每年输沙量9.2亿t,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5,其中入黄河泥沙达8亿t,全省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氮、磷、钾养分500多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流失区内群众生活的贫困,而且威胁中下游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覆盖率锐减,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成为1998年长江发生历史上罕见特大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3、遏止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的扩展 

        荒漠化是我国西部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土地生产力的加速衰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高达262.2万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新疆104.4万km2,内蒙古65.9万km2,西藏43.6万km2。土地沙漠化的总体趋势是“局部逆转,整体扩大”,例如,我国沙漠化的扩展速率为:50~60年代平均每年1560km2;70~80年代2100km2;90年代2460km2。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1010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总收入的3倍。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目前贵州省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km2,广西4.7万km2,再加上云南及其周边地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正在以平均每年约2500km2的速度迅速扩展,其发展速度及危害甚至超过西北的沙漠化。 

        上述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等荒漠化现象加深了西部地区的贫困程度,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近1/2生活在荒漠化地区。人类的不合理经济行为,如滥垦、滥牧、滥采、滥伐、滥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最主要影响因素。
       西部生态建设的战略措施 

        江泽民同志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会落空。”中国西部地处我国两大江河——长江和黄河的上游,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对两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列为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必要前提和首要任务,也是跨世纪战略的重要目标。 

        1、西部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是脆弱生态环境与不合理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因此,在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必须打破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首先考虑当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与经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 

        (1)三效益统一原则:生态建设必须与扶贫攻坚、产业开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采取任何一项生态建设措施之前,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是否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只有保证粮食和资金足额到位,退耕还林还草才能顺利实施。还林还草以后又必须和林业、牧业的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生态建设的目标才不至于落空。 

        (2)因地制宜原则: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区间生态环境差异很大,所以,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认真贯彻因地制宜的方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例如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草原地带,部分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退耕后应以种草为主,只有少量沟谷、阴坡适宜造林。 

        (3)生态补偿原则:一方面要求西部的企业和居民在搞好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环境的损失做出经济上的补偿;另一方面,对于长江和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付出的代价,中下游受益地区应该适当地分担。只有把生态建设的经济外部性成本内部化,才能保证公平,保证中上游地区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持久性。 

        2、生态建设的战略措施 

        西部生态建设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效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实施西部生态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总体规划,对于生态建设的方向、目标、步骤和措施要进行科学论证,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全国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先行试点,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2)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人口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认真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建设用水: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突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要加大节水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理顺水资源价格,采用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种途径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确保生态环境建设用水。 

        (4)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要按照科学方法,做好经济、技术论证,按规划立项,严格按国家颁布的标准组织设计和施工。引入竞争机制,允许不同经济主体参与工程建设的投标。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引入工程监理制度,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 

        (5)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为了使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做出长期安排,把生态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银行要增加用于生态建设的贷款,并适当延长贷款偿还期限。国外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要优先考虑安排生态建设项目。 

        其次,要研究制订一些政策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进入西部生态建设,在坚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有偿出让荒山使用权,鼓励和扶持企业和个人在荒山上发展经济林木,创办绿色产业。地方政府对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6)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西部生态建设必须标本兼治,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建设人才的培养,鼓励科研院所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围绕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各地区制定规划、设计工程等技术服务。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优良品种,推广适用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技术。

    ......
    本文标签: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