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题目】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一进门,他的头不小心被狠狠地撞到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停地用于揉搓自己的脑袋,一边有些恨恨地看了看那比他的身高略要低矮的门框。没想到,出来迎接他的老人恰好看到这一情景,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很痛吧!可是,这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

    请以“学会低头”为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写作揭示】古代中国,人们习惯于“低头”,或许是奴性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当家作主的人民自然“抬头”做人了。于是,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最多的是“永不低头”、“永不言败”,否则你就是懦夫,缺少顽强的精神。其实“学会低头”确实是一种人生智慧。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一味的倔强不低头,难免会四处碰壁。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建立在宽以待人的原则之上,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同人合作,求同存异,会使合作更加融洽。更何况,人生不如意时太多,学会低头,该认输时就认输,会使你的人生“柳岸花明又一村”。可能这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弹性性格吧!当然,我们讲要有“弹性”,既不是圆滑世故,也不是一味地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我们讲的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时,既坚持原则,也讲究灵活,圆而不滑;既坚持刚中有柔,也做到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我们若能做到这一些,我们的人生将会取得更大成功。

    论据(1):一场大雪过后,树林里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只见榆树被厚厚的冰雪压得许多枝头折断,而松树却生机盎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伤害。原来,榆树的树枝不会弯曲,结果冰雪上在上面越积越厚,直到将其压断,使树倍受摧残。而松树却与之相反,在冰雪的负荷超过了自己承受能力时,便会把树枝垂下,积雪得以滑走,它得以像下雪前一样枝干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刚柔兼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场场暴风雪的洗礼。

    论据(2):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司马迁受宫刑仍忍辱偷生,前者拜将封侯,建功立业,后者完成《史记》,彪炳史册。唐朝柳完元严正刚直,抨击官场丑恶,锋芒四射,结果遭到种种打击,在事业上遭到严重的挫折,还被逐出京师长安,流放到南方边境。到了晚期,他方才有所感悟,在总结回顾自己一生处境时曾这样说到:“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也,独外之圆者。固若轮孛,其特于可进,蛮可退也。”

    论据(3):周恩来总理在“文革”期间,同林彪“四人帮”巧妙周旋,使多少真正革命功臣得以保存;邓小平“三出三进”,终成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利在当今,功在千秋。

    【习作示例】

    天与地的距离

    /李亦蕾

    曾有人问苏格拉底:“天与地的距离有多高?”他回答:“三尺。”“三尺?可我们许多人都在五尺以上啊。”他们感到疑惑。苏克拉底一语道破:“所以人要学会低头啊。”

    是啊,学会低头是一种谦逊的为人品格。一个人取得一点成绩,是该大肆宣扬还是寻找自己的不足?正如地里的麦穗,挺着笔直的腰杆,抬头看天的都是少产的;相反,在夕阳下害羞地低下头,随风摇摆的才是粒粒饱满的。而今就有一些人刚刚取得一点成绩,就会目空一切,整天看着自己头上的光环,却忘了继续看好脚下的路。

    学会低头是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塔尖很小。但人们总是仰望它,幻想平步青云,挤身到上层。于是有些人不择手段,或许得尝所愿。不料好景不长,一个筋斗翻身落地。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惨”。还不如脚踏实地做人,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学会低头更是人类的一种智慧。卡耐基说,每当我看到天上的星星,看着那些一百万年前射来的光,我就会觉得人类的渺小。鲁迅说:“尼采说他是太阳,光热无穷,所以他疯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那是自然的恩惠,所以我们的先人早就学会了向天地低头,甚至顶礼膜拜。中国古人追求顺其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所以让华夏子孙繁衍不息。老子主张人处“下位”,真是古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却被一些急功近利者践踏,于是我们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种智慧被日本先人学去了,他们遇人鞠躬,低头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他们进步了,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日本军官主义至今不肯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低头认错,那是得不到亚洲人民原谅的。清朝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不知和世界有多大的差距?鸦片战争,我们败得一塌涂的。改革开放,我们重新低头学习世界一切先进的技术,中华民族迎来腾飞,发展的速度令世界瞠目。

    天与地的距离,抑或就是那一低头的高度?

     

    简评本文是一篇较为典型的考场议论文,作者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中心论点,紧扣题意;由三个分论点构成论证的主体,论据丰富,表述简括,论证充分;最后一段点题,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
    本文标签: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