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奋力拼搏 开拓创新

    实现丹东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在2006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仇国政

    200639

    同志们:

    2006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五”时期的教育工作,部署“十一五”时期特别是2006年的教育工作。于梅副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市教育局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十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及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教育战线的干部和教职员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振奋精神、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和市委、市政府、省里下达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教育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五”时期我市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1、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

    ——学前教育发展较快,普及率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市在园幼儿人数达到41469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74.6%,比2000年的65.9%提高8.7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控辍保学成效显著。2005年,小学入学率和保留率均达到100%,比 2000年的98.1%98%分别提高1.9个和2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比2000年的95.5%提高4.5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保留率为98.7%,比 2000年的94.9%94.2%分别提高5.1个和4.5个百分点;全面推进“两类新三片”普九规划的实施,全市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2005年为2.48%;全市农村初中学校全部达到省标准化水平。

    ——普通高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明显扩张。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24702人上升到2005年的46526人,增加了21824人,增幅达88.35 %,年均增长13.50%2005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达到50.81%,比2000年的34.2%提高了16.61个百分点。有4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扩张显著,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20012005年我市共投入资金20039万元,改扩建普通高中182312平方米

    ——中等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招生规模显著扩大。在校生规模已由2000年的23104人,增加到2005年的28917人,增加5813人,增幅达25.16%,年均增长4.6%2005年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比例达到31.97%,比2000年的26.3%,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全市已有3所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三个农村县(市)职教中心全部进入省标准化职教中心行列。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度加大,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下岗职工3万人次。

    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82.78%,比2000年的60.5%提高了22.2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64.22%。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接近6:4。全市每万人口中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13人,每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93人。分别比2000年的187人和91人,提高了126人和102人。

    ——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校生规模大幅增加。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由普通中专升格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丹东分院合并组建了辽东学院,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2005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19772人,比2000年的10413人增长89.9%。成人高校稳步发展,2005年,在校学生数达到5743人,比2000年的4402人增长30.5%

    ——全市人均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比2000年提高1年,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全市区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4.3%,比200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54%,比2000年提高了2.09个百分点;小学教师达到专科以上比例占52.1%,比2000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8%,比2000年提高了7.56个百分点;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30%,比2000年提高了17.43个百分点;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3.3%,比2000年提高了10.56个百分点。实现了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改善了办院(校)条件,提高了教科研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全面实施校长、教师培训和教科研的“3123”工程,共培训227名骨干校长、2007名骨干教师,教科研作用进一步发挥。

    ——建立科学的干部教师任用管理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严格校长任职条件和资格,推进校长任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

    3、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建立和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截止到20028月底,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已全面建立。到2004年底,已实现“全额统筹、一个统一、两个解决”,即全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已由县(市)区政府全额统筹,城乡教师工资标准实行了统一,20012003年拖欠的省定的地方补贴全部解决,2001年以前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标准工资已基本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已上收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办学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幼儿园主要依靠私人和企事业单位及街道、村民组织办园,政府主要举办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按国家规定主要依靠政府办学,我市积极发展了民办学校和试行公办学校民办体制改革实验;普通高中大力发展民办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多机制办学。全地区已有民办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15所;国有民办小学、初中3所;其他部门办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11所;民办和其他部门办幼儿园379所;民办教育办学机构284个,形成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施新课程改革,并逐步向高中阶段推进,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切实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建立督导评估制度;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实行“订单式”培养和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办学质量和条件不断改善

    ——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十五”期间全地区共调减中小学268所、下伸点49个、中等职业学校20所,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20所;小学校均规模达257人、初中校均规模达757人、高中校均规模达2023人。初步形成了结构比较完整、布局趋于合理、办学主体多元、发展相对均衡、管理更加顺畅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建成了丹东市教育信息中心,开通了丹东市教育信息网。加强了计算机教室建设,提高了生机比例,基本保证了小学四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采取三种模式推进“校校通”工程。进一步加快了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网覆盖农村学校的步伐。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工作,加强了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培养了一批中小学网络管理人才和一大批具有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能力的教师。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经费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实现了《教育法》规定“三个增长”和“两个确保”的要求,实现了教育经费连年增长。“十五”期间,教育经费投入累计为33.7亿多元,比“九五”期间20亿元增加13.7亿元。投入4亿多元用于中小学校舍改造,全地区共改造中小学危房20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3万多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加快了薄弱学校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初中标准化学校创建任务。建立健全了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资助率达100%

    ——治理教育乱收费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进一步落实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收费听证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高中教育阶段“三限”政策等,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收费行为,群众投诉大幅度减少,满意度有所上升,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贫困生资助工作扎实推进。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共投入经费934万元,资助学生20,817人,切实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学校安全工作切实加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教育,规范安全管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保障机制逐步健全,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安全管理责任。通过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安全措施,整改安全隐患,学校安全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丹东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指导监督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向多年来关心支持丹东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全市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十五”期间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一些方面还实现了突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平衡。我市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城乡教育之间、区域教育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够协调、不够均衡的问题,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城区优质教育仍然是我市国民教育体系中三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相对办学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学校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办学规模、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师资水平等方面离省级示范学校条件都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三个县(市)的农村职教中心虽已全部进入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行列,但办学条件还不够完善;行业和企业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严重,企事业办学仅剩下5所,加之校企联合、产学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还不够灵活,条块、部门、所有制分割,市场化水平低,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较为单一,社会力量和私人办学积极性不高;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科学预测和论证,同类化、同质化现象突出,缺少优势、特色专业;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一些地区和部门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认识,重视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我市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不尽合理,2005年城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达到47%,而农村才达到25.7%

    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我市城区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而农村高中阶段受教育普及率仍然很低;农村初中控辍保学任务依然艰巨;农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布局不合理、规模不足百人的小学(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需加快步伐;危房改造需继续高度重视。

    城区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相对薄弱学校,义务教育的资源质量不够均衡,适龄儿童不能很好地接受到公正公平的义务教育;城区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也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经济状况、基础条件、教育投入、工作力度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县(市)区之间教育发展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2、教育发展步伐在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主要是教育信息化建设需加大力度,县(市)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收视系统和成套教学光盘的建设配备从资金投入到发展速度都存在较大差距,三个县(市)由于受地理等因素的制约,“空中课堂”和“空中家教”还没有做到全覆盖。

    3、教育改革创新还需加大力度。受计划经济的观念和模式影响,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机制不活,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促进多主体办学、多元化投资、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需很好的研究和大力推进。现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太适应,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仍面临诸多困难。

    4、教育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不足,经费增长跟不上教育快速发展和质量提高的要求。教育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是全国、全省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市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更增加了各级政府的压力和教育发展的困难。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特别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5、教师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学科之间教师素质存在差异;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全地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和小学教师专科化、初中教师本科化、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或同等学力、职业学校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

    这些问题虽然是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要深入思考,认真对待,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着重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丹东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既是我国本世纪头20年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市民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必须进一步明确教育在振兴丹东老工业基地、建设和谐丹东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突出地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全面改革创新开放,为丹东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和人民需求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是落实好丹东“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大前提。“十一五”时期丹东教育要切实抓住和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开创丹东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局面。

    第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做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明确部署,充分体现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国家将会投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就为教育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目标体系中涉及教育的方面,主要是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三、在教育发展到现阶段,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努力统筹做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教育内部发展相协调、教育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相协调这“三个协调”的问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就要求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使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和实现丹东未来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振兴丹东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丹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知识、智力支撑和贡献。教育内部发展相协调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协调推进;认真解决我市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区域优质教育三个薄弱环节和扶贫助学、毕业生就业、校园安全、行风建设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教育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需求相协调就要求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缩小贫富家庭子女之间教育差距;缩小民族之间教育差距;缩小健全民众与残障民众等弱势群体之间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接受公平公正教育的机会,用教育机会的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建设;还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层次,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选择和对现代化教育的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周济部长在近期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教育应全面融入现代化建设,要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十一五”期间,丹东作为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二梯次的城市,要争取在十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根本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丹东未来发展目标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作为根本任务,把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作为重要基础,从教育思想、发展程度、教育手段、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管理水平等方面加速丹东教育现代化进程。特别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三、关于2006年重点工作

    关于“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和总体发展目标,于梅副市长将要做出全面部署。市教育局将根据于梅副市长的部署,抓紧修改完善《丹东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定稿印发,还要陆续制定下发一些专项计划,在这里我主要讲一下2006年重点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对于实现“十一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意义重大。2006年全市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继续调整教育布局结构,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丹东市教育局2006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此次会议之前已印发各县(市)区教育局,这次会议正式下发。请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各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安排好本地区、本单位2006年工作。下面,我着重强调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内在需求。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思想道德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市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大力倡导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要搞好调查研究,重视典型示范,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区、各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经验和做法,明确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要协调好社会教育,引导好家庭教育,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努力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坚持德育为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示精神,切实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好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并积极拓展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加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今年要组织开展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三有三为”、“争做懂事孩子、诚信学生、文明公民”、“小手拉大手、共建新丹东”、校园每周一星、新编童谣及以《丹东市情读本》为载体深入开展“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加强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学科教学、校本课程与校园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抓好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学校常规德育工作,特别要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师德师风不端正和社会反响不好的教师决不能做班主任工作,有些所谓好教师是个人和社会炒起来的,要重视解决这个问题。

    3、继续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我们要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和应用优质的课程资源。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材及教辅材料的选用制度。要积极倡导和推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要继续推进外语教学、科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体育艺术教育等特色教育的深入开展,继续加强“双语”教学实验,进一步做好“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

    4、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要着力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行以“成长记录袋”为主要载体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完善新课程的考试评价体系。继续推进中考招生改革,积极着手研究高中新课改与高考衔接工作。加强中小学学籍管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认真落实“减负”工作和学生上下学及在校时间的各项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建设,保证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全市每所学校都要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代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督导评价、学校管理和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继续全面推行“教育开放周”活动。

    5、全面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卫生和国防教育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切实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认真做好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进实施“2+1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青春健身活动,开展好大课间活动,把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体育课与艺术课的开课率和教学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继续开展创建艺术教育示范县(市)区和校园环境艺术化先进学校活动。深入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健康,加强学校公共卫生教育。继续搞好学生军训和国防教育工作。

    二是以农村教育为重点,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实现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好省、市关于农村教育的实施意见及《丹东市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以农村教育为重点,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做好从2006年春季入学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按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市、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免除学杂费改革实施和各学校公用经费安排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享受免收学杂费政策的学生,各校一律不得再收取或变相收取学杂费。市、县(市)区教育局要协助财政部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还要按国家和省规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还要在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的同时,争取设立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91培训、校长教师培训、普通高中新课改、名牌校长和教师奖励、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等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城区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实施意见》和《丹东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实施方案》,继续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改革,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行为,保证“一费制”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的落实,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是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同时要加快和规范校办企业转制工作。

    2、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我们要积极构建06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框架,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继续开展创建“辽宁省学前教育普及县(市)区”和“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达标活动。改革和创新农村学前教育办园机制,研究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抓好幼儿教师培训。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提高办园水平。全市学前教育普及县(市)区达到80%,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60%,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到75%以上。

    3、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要继续大力推进“两类新三片”普九规划的实施,在确保凤城市、元宝区、振安区通过“提高水平”验收的基础上,努力向“双高水平”迈进;宽甸县在通过“巩固水平”达标的基础上向“提高水平”推进,东港市、振兴区要接近“双高水平”,到2010年全地区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推动各县(市)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农村学校管理、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等工作快速发展。要研究解决新形势下依法控辍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坚持并完善控辍工作监测点校制度,加强督导与监控,确保凤城、宽甸每所农村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东港每所农村初中控制在2.5%以内,振安区每所农村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振兴和元宝区控制在1.5%以下。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着力解决“学困生”厌学等问题,继续实施“春晓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这里需指出的是实施“两类新三片”规划与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一致的,省里规定到2007年“双高”县(市)区要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提高”县(市)区要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基本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县(市)区要研究措施,加快推进步伐。

    4、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要继续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校舍校园、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启动丹东四中移地新建工程。认真做好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实现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平稳适度增长,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做好第四批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申报工作,争创1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不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要在市、县(市)两级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与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协同工作,多方保证,全力做好2006年秋季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普通高中新课改是一项复杂的全新工作,市、县(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校长要认真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好《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课改实施地区及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施的有关经验,精心安排,加强任课教师培训,确保顺利实施。强化普通高中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丰富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切实提升办学档次;今年城乡示范性和重点高中都必须扩大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省定比例,还要重视缩小一般高中与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的差距。

    5、继续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与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密切合作,根据农村生源变化、合乡并村归屯、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规划,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危房改造和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完成改造危房4.3万平方米、撤并学校35所、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至少每个县(市)2所的年度工作目标,还要做好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工作,推进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各县(市)区要制定出建设规划,明确各年度建设目标和相关部门职责,确保“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目标的实现。要开展标准化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评估验收工作,真正把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成“精品工程”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要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的排查和进一步核实工作,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努力争取上级专项补助,从2007年开始当年出现的危房当年消灭,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

    6、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要加大计算机配备力度,大幅度提高生机比例,尽快扭转我市生机比偏低的状况,今年全地区生机比按国家规定标准差距大的要比上年降低5个百分点,接近标准的要力争达到标准。全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今年要完成凤城、宽甸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其它县(市)区也要加快推进,力争完成60%以上,东港和振安“三种模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配备省里列在2007年计划。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全面提升校长和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进一步完善丹东教育信息中心建设,加快县(市)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和宽带网进校、教育电视节目落地工作,确保今年有大的突破,真正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三个县(市)力争今年基本完成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及信息资源库建设,三个区力争完成宽带网进校工作。重视学校网站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倡导文明上网,严禁上传、下载不健康信息。加快校园网建设步伐,认真解决我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落后局面。

    7、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关键是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要切实加强城乡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按时完成年度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按省里规定,今年要完成50%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各地区都要列出改造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实施;可参照《辽宁省中小学校建设标准》,通过改制、调整、联合、帮扶等方式,加大对城区薄弱学校改造的投入。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在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布局结构调整、信息技术配置、加大校长和教师交流力度、加强教科研指导等方面采取倾斜措施,优化中小学资源配置,提高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确立起关注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意识和责任,使学生勤奋学习,愉快生活,全面发展。其次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提高办学水平。第三今年要全力推进城镇学校和校长、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区域内学校和校长、教师之间对口支援,实现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此,今年市、县(市)区教育局都要制定方案,抓紧落实,不能只喊在口头上,成为一句口号。第四要继续做好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继续加大初中升高中指标到校分配比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公正。

    8、促进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推进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民族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民族教育学校与国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召开全市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要落实全国加强特教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继续开展标准化特教学校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工读教育,积极探索工读学校办学模式改革。

    三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辽宁省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和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到与基础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继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全面落到实处,培养适应丹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1、加大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力度,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举办全市职业教育成果展,大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先进事迹和高素质劳动者重要贡献,促进社会、家长和学生价值观、人才观的转变。要加快推进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改革,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扩大招生规模,确保省定招生9000人以上计划的完成,实现扩招8%;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4%;市、县(市)区及各学校都要抓紧研究扩招的政策措施,落实扩招计划。组织规划并实施好旨在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四大工程”和旨在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四个计划”,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2、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要在市、县(市)区两级政府领导下,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搞好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继续推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努力改变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小、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的状况,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整体效益,使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28所调整到27所。要进一步推进丹东一职专和丹东市二职专合并后组建的丹东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工作。

    3、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创建职业教育示范校、社区教育示范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实行合作、联合办学,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增强公办职业学校的发展活力。要进一步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推进城乡职业学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要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学校、重点学校工作,创建一批适应丹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条件优越、教育教学质量高、规模较大、社会效益好的中等职业学校。要继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争创1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4、提升农村职教中心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要加快农村职教中心规模发展和基础能力建设,制定和实施“十一五”期间县级职教中心内涵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农村职教中心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努力将职教中心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和信息服务的重要基地,到2007年三个县(市)职教中心力争都进入国家项目库,到2010年力争全部进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要按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依托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建设规模适宜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力争建成1所省级实训基地,努力改善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加快研究依托企业、吸引多元投资建设公益性、开放性实训基地步伐,面向职业学校、企业及社会提供实训服务。

    5、加快推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我市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特色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特别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力争创建1个省级以上品牌专业和15个市级品牌专业。要继续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服务为宗旨,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开展半工半读试点。推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继续推行“订单式”培养培训,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探索多样化、灵活性、开放性办学方式。加强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体系。要以职业教育课件软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训,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库,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弥补职业学校实训条件不足,解决高水平教师匮乏等问题,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覆盖各类职业教育、联系企业、服务社会的职业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建立职业学校网站或网页,建立校园网并与其它网络资源相连接,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6、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启动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建设工作,加强德育实践活动,把培育学生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实践能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要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职业学校德育辅导员,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接受锻炼的制度,推动研究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聘用政策,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7、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和“普惠制”培训。要有效利用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企业职工教育,为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转岗培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要继续参与“普惠制”培训工作,全年培训下岗职工1万名、培训农民30万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人。充分利用县(市)职教中心、乡镇中学和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对当年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91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率达到100%以上。要进一步促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8、推动高等教育为丹东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四是大力推进人才强教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之本,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

    1、严把新任教师入口关,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严格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按照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新规定,建立新的教师补充机制,特别是农村学校急需补充的新教师,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严把入口关,加快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

    2、继续深化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推进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学用人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学校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和培养等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和交流制。加强学校编制管理,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3、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要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制定和实施《丹东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启动新一轮教师教育和校长培训“321计划,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打造一批品牌校长、品牌教师。要继续推进“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乡镇初中骨干教师本科学历提升培训”计划。要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认真解决我市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偏低问题,今年教师学历提升较上年要增长3个百分点。要坚持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要全面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以校本培训为重点,积极推广“挂牌培训”、“名师讲学”等形式,努力探索培训模式改革,切实提高培训质量。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积极研究争取名牌校长和名牌教师的奖励政策。

    4、建立和推行校长、教师对口支援制度。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要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加强城乡、区域间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从今年开始要进一步实施“对口支援教育行动计划”,即城镇学校同农村学校结对子,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城镇学校之间结对子,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对口支援相对薄弱的城镇学校。组织特级教师到农村地区讲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把校长、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晋升高级职务、评先评优、奖励晋级和评选特级教师的重要条件。市教育局将抓紧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今年振兴区和市直所属学校任职六年以上正副校长、中级以上教师的交流率要分别达到50%20%;其它县(市)区要分别达到30%9%

    5、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和鼓励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倡导“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倡导“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努力塑造人民教师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的良好形象。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弘扬和培育高尚的师德,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五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1、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和各专项计划的编制工作。   《丹东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已经印发给县(市)区征求意见,近期修改后即可定稿印发。各县(市)区和各学校也要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计划,分年度加以落实。

    2、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行政许可法》,科学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构建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中介提供服务、行业自律监督、学校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民办教育从业人员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市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开展民办高中阶段示范学校和民办优秀职业培训机构评选活动。

    3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投资办学,探索多种途径发展教育的新模式,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要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职业教育可运用市场机制,与境内外职业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私人实行联合办学、合作办学、股份制办学,促进公办职业学校放开搞活。

    4、努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调研,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高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要认真贯彻国办发[200536号文件精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规范推动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同境内外学校、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学校关系,通过师生互访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交流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要积极争取境内外投资者来丹合作办学,特别是合作建设职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实习实训基地,以拓展和提高丹东地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才、国际商务人才等培养培训的层次和水平。要多渠道、多途径争取世界金融组织贷款、境外支援我国教育资金和其他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实现多元化投资办学。要面向境内外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我市教育顾问,对丹东教育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进行咨询和服务。支持和规范大中专院校及朝鲜族学校等招收外国留学生,扩大我市教育对外开放程度。

    5、加强教育法制工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教育宏观管理和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建立教育检查评估工作立项审批制度,减轻基层负担。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职权。要坚持从严治教治校,推进和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全市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今年开始省厅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开展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局创建活动,市、县(市)区教育局都要重视聘请教育法律政策咨询专家。要研究制定“五五”普法工作规划,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培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治校水平。认真做好教育行政复议和行政申诉案件办理工作。认真贯彻《信访条例》,继续实行校长接待日,做好教育系统的信访和矛盾排查工作,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6、继续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辽宁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环境,迎接辽宁省对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工作水平,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做好第九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宣传组织工作。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

    学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极为关心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我们要以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解决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建立科学的教育督导质量监控和工作体系。要继续加强对各县(市)区政府及教育等行政部门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价工作,市政府将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教育工作目标责任状,强化对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要加强对年度计划的目标管理和督导考评。从2006年开始按省里要求,县()区政府也要制发对下级政府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方法,组织有关部门对下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要召开全市督导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市、县(市)区两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导队伍建设,改善办公条件,设立专项经费,树立督导权威,发挥督政和督学作用。

    2、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完善扶困助学体系。认真研究并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认真落实《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专项工作方案》,充分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继续在示范高中或重点高中举办“宏志班”,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免费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积极推进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做好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发放工作。继续动员、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资助活动。

    3、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维护校园安定和谐。要积极做好《辽宁省学校安全条例》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工作,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教育局将与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岗位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实行安全稳定一票否决,保证安全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预案的学习、宣传和演练。要加强安全检查,堵塞各种漏洞,认真做好学校消防、建筑、饮食卫生、传染病防控、接送学生车辆、学校大型活动等各方面的安全工作,要特别抓好寄宿制学校的防火防灾工作。要加强师生员工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培训,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要继续坚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和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4、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要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廉洁从政从教教育,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从教行为,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要加强教育审计工作,加强教育财务管理,认真治理教育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5、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行为。要坚持和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按照加大教育投入、规范合理收费、治理乱收费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两个“三管齐下”的要求,努力构建惩治与预防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城区要继续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行为,认真落实教育收费听证制度,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校务公开,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要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校、重点班和“择校”政策,以信息公开、结果透明、程序公开、操作规范为目标,要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监督管理,实行“阳光招生”,建立健全招生违纪责任追究制度。要坚决禁止学校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乱发行等违纪行为,开展整治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乱补课、乱发行、规范办学行为等专项行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今年市和各县(市)区教育局行风建设工作在当地都要进入先进行列。

    6、切实加强机关内部建设。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十一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计划,谋划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大计。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完善学习制度,创建学习型机关、研究型科室、三实型干部。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厉行节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要认真做好督查督办工作、文秘档案工作、老干部工作和教育史志工作,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群团工作。

    7、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方针政策和新举措,广泛宣传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和教师、青少年学生爱岗敬业、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抓住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与批评,及时解释、回答并努力加以解决,争取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向党政领导机关和新闻部门的教育信息报送工作。

    同志们,“十五”已经划上圆满的句号,“十一五”的美好前景,等待我们奋力开拓。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开创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
    本文标签: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