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为农服务: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应有的理念
    洪俊
    理念是关于事物本质性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念,制定有效的策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促进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快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进程,必须具有正确的理念。
      一、农村初中教育的特点
      二、为农服务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坚持为农服务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总之,为农服务,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理念的重大转变。这是我国农村初中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做出的抉择。农村初中教育必须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必须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农村初中教育的特点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一直被认为属于普通初中教育范畴,其课程设置也主要着眼于普通初中教育的需要。然而,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中,城乡悬殊的经济、文化差别,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农村初中与城市初中有着显著的差别。农村初中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
      (1)我国有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村教育的重点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初、中级的农(职)业技术教育。初中是乡镇一级社区教育的中心。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村初中教育的经济基础是落后的农业经济,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对中、低层次科学技术的需求阶段。农村最需要的而且教育能力所能达到的,是培养大量初、中级的人才。初中阶段教育改革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3)农村初中承担着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其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超过城市初中。
      (4)农村经济具有区域经济的特点,农村初中是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初中教育主要面向本社区的发展。农村初中的改革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农村初中处于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之中。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使农村初中在教育资金、教师资源、办学条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等方面远不如城市学校。农村初中教育质量一般落后于城市学校有其必然性。
      (6)农村初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业劳动者--农民的子女,他们的生存环境乃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大都不如城市学生,其教育需求的层次一般也较低。在目前的条件下,大多数农村初中毕业生都将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初中的上述特点,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初中课程改革,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为农服务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长期以来,农村普通初中的课程主要为升学服务,课程的统一性过强,选择性和弹性较差,课程内容脱离农村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教育教学脱离生产劳动,不能满足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发展需要。农村初中培养的学生很不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初中课程如何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关键在于要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兼顾升学的轨道。为农服务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应有的基本理念。
      为农服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初中要适应和满足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发展需要,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服务。
      在课程目标上,为农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提高农民特别是新一代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二是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既搞好普通初中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生活与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又加强农(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成为能够运用科技知识、通过创造性劳动富裕起来的新一代劳动者。
      在课程内容上,为农服务主要体现在加强了以劳动技术教育和农(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爱农务农教育,使劳动技术教育和农(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民科技致富的需要。
      在课程实施过程上,为农服务主要体现在使普通文化课程密切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使学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劳动技术课和农业技术课与农业生产过程密切结合,使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农业生产劳动和为农民服务中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技术,增强爱农务农的意识。
      在课程评价上,为农服务主要体现在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农业生产技能。近年来,一些地区还把"绿色证书"制度引进了农村初中,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初中的评价制度。
      为农服务还体现在以农村初中为主体,实现了农村社区的"三教(普教、职教和成教)统筹",为建立农村社区的"终身学习体系"创造了条件。农村初中的课程不仅面向在校学生,面向往届毕业生,而且面向社会其他成员,使农村社区的教育信息环境得到了优化,教育信息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
      以上这些,都是当前许多地区和学校在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中已经取得的经验。这些学校在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办成当地"培养农村初级人才的基地、农业科学实验和示范的基地、普及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基地",体现了强烈的为农服务意识,反映了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应有的理念。
      为农服务是农村初中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教兴农"方针的实际行动。为农服务,使农村初中教育已不局限于普通初中教育的范畴,而且深入到农村教育的领域。农村初中不仅具有普通初中的属性,而且有了农村教育的属性,农村初中不仅承担着普通初中的教育任务,而且承担着农村教育的任务。农村初中已成为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中心,农村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的结合部和农科教结合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农村社区教育、文化、科技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科教兴农"的要求,对农村初中的重新定位。这种定位突破了传统的普通初中办学观念,拓展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农村初中主动参与农村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农村初中课程改革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
      为农服务,体现了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它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培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紧密结合,提高了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能够较好地激发起农民办教育和农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为科教兴农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为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开辟了道路。
    三、坚持为农服务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为农服务"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它与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难免发生冲突。对此,社会上也有种种疑虑,为此,澄清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上的种种是非,关系到农村初中办学的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成败。
      问题一:为农服务还要不要升学?
      从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的角度看,"为农服务"和"只为升学服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念。长期以来,一些农村普通初中"只为升学服务",采取"为升学服务"的课程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与经济脱节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初中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近年来农村初中课程改革致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理当摒弃"只为升学服务"的理念。但是,"为农服务"与"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并不矛盾。我们主张的是"农村初中要由单纯面向升学转向主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兼顾升学"。应该看到,"为农服务"和"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同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是农村初中的基本任务。"为农服务",既包括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包括满足每个农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了满足农村学生的升学需求。升学是农村学生正当的教育需求。农村初中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做好升学的准备,为更多的学生能够升学创造条件。然而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尽管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拖扩大高中招生,但目前还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来说,能够升学的还只能是少数人。据了解,许多农村衬中的年升学率仅为20%~30%左右,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初中年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几。许多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升学无望"而纷纷辍学。农村初中课程"只为升学服务"是导致近年来初中辍学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农村初中只注意帮助学生做好升学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特别是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各方面准备。以"为农服务"为主,还是以"升学服务"为主,是关系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为农服务",体现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了农村人口的大多数,符合广大农民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应当成为农村初中办学和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
      问题二:为农服务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衡量农村普通初中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是升学率。一些人担心农村初中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开设了农(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会冲击普通初中课程的教学,降低农村初中的升学率。我们认为,升学率是衡量农村初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有的农村乡镇领导干部在评价农村初中教育质量时,有一个通俗的提法:"升学的要多,留下的要有用"。显然,衡量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不仅要看升学率,而且要看农村初中的毕业生是否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否成为本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适用人才。因此,评价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应当具有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其关键要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各方面素质是否合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学习和发展过程是否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得到加强,等等。
      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看,目前的升学考试仅仅考察了一些主要学科,许多素质的发展状态在升学考试中无法得到检测和考核。这说明只把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不全面的。应该看到,无论学生升学与否,对他们加强包括农(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爱农务农的教育都是必要的。技术素质是人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为农服务,使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过程相联系,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加强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爱农务农意识。许多学校的经验表明,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那些原本"升学无望"的学生恢复了自信,学到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实用知识和实用技术,毕业后在建设家乡的事业中发挥了作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好评。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成功,标志着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在不断提高。
      问题三:为农服务是否违背"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在一些人看来,农村初中以为农服务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开设了具有农村特点的课程,对农村学生似乎不平等。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我国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早已存在。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不论是在初中阶段,还是在高中阶段,农村学生的就学率都明显低于城市学生,而且越高的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的就学率就越低。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从全民教育的意义上看,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追求教育机会的平等,其目的就在于消除事实上的这些不平等,使每个农村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
      农村初中承担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普九"的根本目标就在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以提高我国全民族的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的普通初中都执行同一个课程方案,使用同一套教村,课程和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课程和教学不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产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辍学等一系列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形式上的"教育机会平等"。使课程和教学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进而使我们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任务,才是事实上的"教育机会平等"。
      依据为农服务的要求,在农村初中开设农(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加强爱农务农的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的需要采取的课程改革措施。看起来,这些措施似乎与升学无关,不利于做好升学的做备。但是,在大多数学生事实上不可能升学的前提下,不顾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具体需要,盲目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升学的准备,按统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培养每一个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在课程上的体现,应当是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选择课程的多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求得最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为农服务是当前条件下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为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理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问题四:目前大批的农民流入城市"为农服务"是否还有必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或做工,或经商,这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悬殊的城乡差别。要消灭城乡差别,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使农民尽快地富起来。如何使农民致富,最根本的措施是"科教兴农""科技致富"。进城做工或经商,虽然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办法。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能够进城的是少数,大部分人仍要留在农村。要彻底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科技和教育。以科技和教育的力量,帮助农民提高各种素质,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水平,达到致富的目的。"为农服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也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事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的非农化、城乡的一体化,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村现代化,主要靠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我国不能采取西方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通过使大批农民破产流入城市的做法,而只能通过科技和教育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实现乡村的城市化和城镇化,进而缩小和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只有培养一批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农村的现代化才有希望。在目前城乡差别悬殊的条件下,传统"升学教育"课程模式培养的人大都"跳出农门"进入城市,而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则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城乡的差别只能越来越大,农村滞后的现象将永远无法解决,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的理想将永远只是一个梦。要使梦想成真,必须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脚踏实地地发展我国的农业,搞好农村的经济建设。
      问题五:为农服务是不是要让农民的孩子一辈子当农民?
      在一定意义上,为农服务就是要以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农民为主要目标,即要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能够运用科技知识、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富裕起来的新型的农业劳动者和经营者。农村初中课程改革就是要为学生成为现代农民奠定基础,以往,每当提到农民,人们总是联想到"贫困"与"落后";在谈到"为农服务"时,也往往认为就是要培养传统农业的接班人。显然,这是一种误解。培养传统农业的接班人,绝不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农村初中课程改革要培养的是能够从事现代农业的新型劳动者和经营者。但是,我国农业目前主要还是手工劳动基础上的传统生产方式,距离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面对的现实。要缩小这个距离,除了要采用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还必须提高人的素质。要使学生具有现代农业的意识观念,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能够运用现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而逐步缩小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差距。因此,农村初中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按现代农业的要求培养学生。要向学生传播现代农业的观念、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懂得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从事现代农业的经营和管理,使他们成为本社区生产和致富的骨干和带头上。这也就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社会效益所在。
    ......
    本文标签: 为农 农服 服务 务: :农 农村 村初 初中 中课 课程 程改 改革 革应 应有 有的 的理 理念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