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门头沟区田庄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19位教师、50多个学生——这是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小学眼下的师资和生源状况。

      上世纪90年代,田庄小学还有五六十位教师和数百名学生。他们流向了哪里?导致他们流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3月3日,全国两会开幕当天,记者走进田庄小学展开调查。

      教育投资只有一台电视

      “他还没去看过天安门,一直想去,我说等他长大了再说吧。”

      3月3日,星期五,门头沟雁翅镇田庄小学按常例下午放假休息。吃过午饭,9岁的海明就坐在炕沿上盯着那台17英寸的电视机。当屏幕上的动画片变成广告时,海明百无聊赖地出门,跑到了村东头的椿树林里。

      一排椿树下,海明的父亲崔兴旺和几个村民正在给椿树覆地膜。海明凑上去,一会儿帮着扯塑料布,一会儿又抱起铁锹铲土,忙得不亦乐乎。

      崔兴旺说,除了耕种家里的三亩山坡地外,他和妻子每年都要外出打工,家里一般的年收入是四五千元钱。

      从地里回来,海明盯在了电视屏幕上。“又看,你作业写完了吗?”崔兴旺吼了一句,海明才关掉电视,搬出小圆桌支在地上,坐在小板凳上写作业。

      崔兴旺告诉记者,若说对孩子的教育投资,算起来只有这台电视,除此之外,家里没给海明买过一本课外书或一个玩具。“我们两口子不懂教育,平常就只能问问他作业写完没有。”

      “老师讲课的时候说‘开门见山’,叔叔你看,我们家一开门,就能见山。”海明倚着门板,小手指着门外光秃秃的山岭。

      “他还没去看过天安门,一直想去,我说等他长大了再说吧。”崔兴旺说,为了孩子的前途,村里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他也想在海明读中学时送出去。

      读不起大学就去读中专

      “一些条件稍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镇里去读书。”

      去年9月,村民崔兴如让中学毕业的女儿考取了海淀区的一所中专。“她本身想读高中,考的分数也够,可我想来想去,还是让她上中专。”

      崔兴如说:“她想将来上大学,可是,供一个大学生一年就得一万多块,我上哪儿弄去?”

      崔兴如的女儿崔琳说,她初三的同学大多都选择上中专或技校,只有少数考入高中。“念中专花钱少,而且能早毕业,早参加工作。”

      “就算家长砸锅卖铁让孩子去上高中,考上大学的可能性也不大,我们这山里的教学质量不行,竞争不过城里的学生。”田庄村村委会干部崔恩柱说,十几年来,有一百多户人家的田庄村只考出去一两个大学生。

      崔恩柱说:“一些条件稍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镇里去读书。有些人在城里租房子住,打工赚钱供孩子在城里念书。”

      去年7月,王羽(化名)小学毕业后,在市里做小生意的父亲开始给她联系到海淀区的中学就读。王先生说,一番努力之后,海淀的一所中学接纳了小羽。“三年初中,学校收了我15000元借读费,这还不算托人花的钱。”

      王先生一家三口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一居室落脚,月租1000余元。王先生说,小羽就读的那所中学在海淀只能算“二三流”,“我也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可是上不起呀,好一点择校费得好几万元。”

      学生和老师都在逐渐流失

      “没人愿留在这山沟里,都托关系找人往城镇里调。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弱残兵’。”

      田庄小学在田庄村南,一排排平房校舍整齐地排列着,西南侧的操场却是一片荒草。“学生太少了,操场一直闲着,时间长了就荒了。”学校负责人高连银告诉记者,田庄小学现在总共只有50个学生。

      “都走了,进城里上学去了。”高连银说,田庄小学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有数百名学生,因为这些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家长纷纷把孩子转到区里、市里上学,田庄小学的学生就越来越少,如今,学校最大的班里也只有11个学生,而教师数量也由原来的五六十位锐减到了现在的19位。

      高连银说,作为山村小学,除了硬件不如城镇,最大的问题还是师资。“好老师都想办法调走了,特别是青年教学骨干,没人愿留在这山沟里,都托关系找人往城镇里调。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弱残兵’。”

      田庄小学的一位班主任高老师说,看到很多同事都已调离,她也在考虑到城镇的学校就职。“一方面是为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孩子将来升学着想。”

      现在门头沟山峪小学任教的刘老师就是在2002年调离田庄小学的。“乡下学校和城镇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刘老师说,他目前所在的山峪小学,每个老师有一台电脑,老师备课时做成课件在课堂上使用。而田村小学虽然也有电脑,但保证不了每人一台,老师也大都没有用电脑的习惯。

      刘老师说,山峪小学在门头沟算不错的,但和城里的一些重点校、示范校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山峪小学的学生和老师,都在寻找机会,希望能去市里更好的学校。

      最头疼的是怎样留住老师

      “城镇学校有‘择校费’等各种收入,校长可以自己支配,而农村学校除了基本办学经费外,其他可支配收入几乎是零。”

      “乡下老师想到城镇,城镇的想到市里,市里的一般学校想进重点,结果城乡的教育不平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门头沟清水镇清水中心小学赵校长对此感触颇深,“硬件不用说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问题。怎样留住老师,成了我们这些偏远农村校长最头疼的问题。”

      赵校长,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教育师资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教师都是被“固定”在某个地方教书,教师想进行工作调动是非常困难的事。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开始实行双向选择,从此,农村的师资流失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而且越演越烈。

      赵校长告诉记者,眼下门头沟的乡下教师,百分之九十都在城镇里买了房子,把自己的子女安排到城镇里读书。作为教师本人,则大多无心扎根乡村,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入城镇。

      赵校长说,为应对困境,他这个校长不得不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办公经费挤出钱来外聘老师,或者想出“走一换一”的办法来尝试解决问题:“我对那些想调走的老师说,你走可以,但你得从外面给我找一个老师来顶上……”即便如此,他所在的清水中心小学的师资情况仍然堪忧。“一些已经退居二线多年的50多岁的老教师,都顶上去当班主任了。”

      赵校长认为,造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差距问题。他说:“城乡教师的基本工资水平是一致的,但城镇学校有‘择校费’等各种收入,校长可以自己支配,而农村学校除了基本办学经费外,其他可支配收入几乎是零。”

      赵校长说,据他了解,农村和城镇教师每月实际收入差距大概得有1000元甚至更多。“相差这么悬殊,光凭我们这些校长耍嘴皮子,天天喊‘扎根农村,爱岗敬业’,就能解决问题吗?”

      链接

      两份教育账单

      在城市里,为孩子教育“买单”的家长们究竟有多大负担?记者就此采访了两名普通市民,以下是他们列出的全年“教育账单”。

      ☆受访人:赵先生夫妻俩均为北京焦化厂工人,女儿丹丹11岁,小学5年级。

      赵先生家住东南四环外垡头小区,女儿先在垡头小学上学,4年级时转到东城区一所小学。他说,现在孩子的升学压力太大,从小学就要追求“名校”。孩子的日常开支他还能承受,但现在学生之间不单比课内学习,在课外学英语、奥数等也成了学生之间攀比的内容,这种攀比带来的课外学习开支,已经远远超过课内学杂费、书本费的开支。

      学杂费:每学期80元管理班管理费:每月40元书本费:每学期120-130元饭费:每月约120元课堂同步练习册:每学期约30元

      课外订报、杂志:每学年150元左右

      拼车接送费用:每月300元公共英语辅导班:每学期约300-600元

      书法班:每学期390元奥数班:每学期440元全年累计:约8000元

      ☆受访人:孟女士蓝岛大厦员工,丈夫为个体经营者,女儿青青11岁,小学5年级。

      孟女士的女儿一直就读于丁香小学,因为他们夫妻俩工作很忙,孩子上的是寄宿班,每学期要多交2400元住宿费用。2003年7月之后,她觉得孩子“小升初”的压力很大,天天接孩子回家,督促女儿在家学习。凭空又要多花一笔交通费。

      学杂费:每学期80元管理班管理费:每月8元书本费:每学期120-130元

      饭费:每月506元课外订报、杂志:每学年约100元

      奥数班:每学期400元住宿费:每学期2400元文具:每学期约100元接送费用:每天约10元全年累计:约12000元

    编辑:吕剑


    ......
    本文标签: 聚焦 焦教 教育 育不 不公 公个 个案 案调 调查 查: :看 看一 一所 所乡 乡村 村小 小学 学的 的困 困境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