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NextPage]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综合) 

     

    [NextPage]

      文理综合科考试大纲

      教育部考试中心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均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必修课部分的内容,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的。

       一、能力要求

       文理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能够识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现象、概念、规则、定律、规律和结论的内容。

       2.能够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现象、概念、规则、定律、规律和结论的意义;能够应用文字、图像或者数学表达式进行表述;理解概念、规则、定律、规律或结论之间的联系;理解研究对象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具备知识范围中所涉及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理解规定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能够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4.能够对各个学科的具体问题包括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够根据试题提供的资料、情境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科学事件中的有关问题。

       5.能够利用所 学的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当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中有关问题对人类、自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知识范围

       (一)政治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企业兼并与破产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

       高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关税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辨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部分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

       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成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3)我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依法治国

       (4)我国公民与国家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

       政党的特征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的基本特征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我国的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2)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3)我国的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四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历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和西征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新思想的萌发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

      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3)戊戌变法

      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同盟会的成立

      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辛亥革命的爆发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4.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北洋军阀政权

      “二次革命”

      “二十一条”

      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5.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工人运动的高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五卅运动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5)北伐战争

      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帝国主义的干涉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起义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土地革命

      (2)日本大举侵华

      九一八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红军的战略转移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七七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皖南事变

      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抗美授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严峻的经济形势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三)地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圈。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

      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3.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4.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6.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四)物理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要知道所列知识的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要理解所列知识的确切含义及其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知识内容表

      (五)化学*

      (六)生物

      1.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的结构的功能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细胞质基质

      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

      3.生物的新陈代谢

      (1)酶

      酶的发现

      酶的特性

      (2)ATP

      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的形成途径

      (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渗透作用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合理灌溉

      (4)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合理施肥

      (5)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

      叶绿体中的色素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6)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

      糖类代谢

      脂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7)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意义

      (8)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4.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的向性运动

      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体液调节的概念

      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激素分泌的调节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二氧化碳的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兴奋的传导

      高级神经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激素调节与行为

      神经调节与行为

      5.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物的生殖

      无性生殖及其意义

      有性生殖及其意义

      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受精作用

      (2)生物的个体发育

      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6.遗传、变异和进化

      (1)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基因的概念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基因的分离定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4)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性别决定(XY型)

      伴性遗传

      (5)生物的变异

      基因突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6)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人类遗传病的概念和类型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优生的概念

      优生的措施

      (7)进化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7.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生物群落的概念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8.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7)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8)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9)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10)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2)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4)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6)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NextPage]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三、题型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等题型。选择题是四项选一项正确答案的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计算题。

      四、试卷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Ⅳ.命题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的测试目标及内容,一方面,不同于各学科考试中关于学科知识和能力考核要求,不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另一方面,也不是在测试所谓的“一般智力”或“一般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所测量的,是学生在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是在学科学习逐渐发展起来的。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应该着重于能力测验,特别是能力倾向测验,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它着重反映的,就不是人们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所必须符合的条件,而是考生认知活动过程本身。高考只有立足于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的认知活动,才有可能比较科学和公正地评价考生多种能力的有无和大小。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更是如此。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所涉及的材料、设置和情境以及设计的问题等等,考生可以从某一角度解答,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解答。考生解答问题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可以在某一学科内进行选择,也可以在多个学科内进行选择。

      同单学科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相比较,文理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试题要求考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发展的某一要素或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高考中单学科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科能力;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中学教学的实际,文理综合能力考试更多地考查的是学科内的综合,即考查考生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理综合能力考试命题依据《考试大纲》,不拘泥于教材;学科内容的安排,并非事先有一个固定的比例,而是服从、服务于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的固有逻辑;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以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本文标签: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