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历史材料型试题的信息提取失误例析(一)

     

      综观近年的历史高考卷,可以看到材料型试题的考查越来越被重视。而实践中,不少同学在解答材料型试题时总感觉无章可循,或完全凭感觉发挥。通过总结发现,造成此类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同学们没能学会从史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下面我结合失误案例,简要地谈谈应怎样从史料中提取信息。

    失误一: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

    我们知道,由于受记录者的阶级立场、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史料中所呈现的史实、陈述的观点等可能有正误、真伪之分。所以,我们在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时,应注意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和观点。如2005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9题:

    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不少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出现失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定势思维的误导:因为教材所体现的史实中,对于唐太宗给予的是充分的肯定,这就使得这部分考生不敢对唐太宗说“不”,从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思维“盲从”。其实,唐太宗之所以认为“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彰显“朕独爱之如一”,这是与其统治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在做题时应该、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要能够立足于客观,排除干扰因素,正确地反映史实。本题参考答案应为: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失误二: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

    在史料中,可能有大量与题目要求无关、没有价值的文字。因而,我们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东西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26题(下划线为作者添加):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6分)

    解答此题时,不少考生脱离(甚至完全脱离)题中所给材料,只是简单地再现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失分。一般来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必须立足于课本,紧扣材料来答。如,本题解答的关键其实也就在于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题过程中,考生只须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甄选符合要求的信息(语句)加以提炼和组织即可。如,本题“繁荣的信息”可从材料单下划线部分提取;“繁荣的原因”可以从材料的双下划线部分提取。本题的参考答案为: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6分)(2)地理位置优越;(2分)设置盐铁转运使;(2分)有保护商贸的政策。(2分)

     

    历史材料型试题的信息提取失误例析(二)

     

    失误三:不能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

    试题中所给的史料表述的内容可能只单纯地记录了一个事实,或只是涉及到历史现象的表面;若考生不能系统地、从深层次对其加以认识和理解,则往往难于认清历史现象的本质,导致出现答题失误。如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11题:

    1936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B.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C.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D.准备联合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由于题中材料的出现“我们赞成……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国会,……拥护……国防政府”等字眼,就有部分考生“望文生义”,结果误选B、C项。这其实是因为没有深刻理解当时的背景,没有认识到在19368月中共中央发表声明之前,日本已制造一系列的侵华事件,没能认识到在“华北事变”后,中日的民族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声明”的实质是将中日民族矛盾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将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达是要求与国民党联合抗日的愿望。答案应选D。

    失误四:不能将史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

    出现此类失误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课本知识不扎实,做题时不能将题中所提取的信息与课本知识相联系;二是考生不能将题中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作对比分析。如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5题: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种特权开始于

    A1860            B1858        C1843           D1840

    此题考生读懂题干中的史料并不难,考生能清楚地读懂题目的要求,即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取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于某些中国城市的司法特权始于何时。本题应选C项,因为西方列强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始于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中所获取的“领事裁判权”。但依然有不少考生不能得出正确答案,根本原因是这部分考生不能将题中读出的信息加以迁移,突出体现为不能将其与课本知识相联系。

    又如2005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13题:

    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与上例不同的是,此题做错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考生不能将题中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联系,而在于考生做题时不能做到题内信息的迁移。如果此题考生能在平时训练中掌握题内信息迁移的能力,其实这道题是很好解答的。比如,此题我们经过对备选项①②③④的对比发现,②与④是对立的:②从侧面表达了的国家已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含义,而④则明确表达了未完成改造之意。所以②④项不可能同时出现在答案中,亦即可排除BD项。而题干中出现“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的表述,表明当时的改造并未完成,民族资本家也并未完全被改造为自食自力的劳动者,所以②排除。答案应选C

    ......
    本文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