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编者按】在最近关于“差生”、“择校”的报道,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到底是谁制造了“差生”,我们的教育又出了哪些问题?8月3日上午9点半,新华网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高洪源教授做客新华访谈,就有关话题与网民在线交流。

     访谈内容提要:

      13岁小学生秀秀之死分析?仅仅因为是“差生”吗?

      这样教育的缺乏是属于学校,还是家庭的责任呢?

      我们关于“差生”这个称呼,评定的标准是什么?

      是“差生”造就了“择校”还是“择校”造就了“差生”?

      我们的国家对于教育现状不想改变还是不能改变?
        

    北师大教授高洪源做客新华网

        嘉宾简介

        高洪源,57岁,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学校管理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

        主要著作:《教育管理学》、《庙算之道》、《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等。    

      13岁小学生秀秀之死分析?仅仅因为是“差生”吗?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感谢关注新华访谈。前不久,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自己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她在留给父母的短短100多字的遗书里写道:“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在最近新华网连续播发的多条关于教育问题的报道中,这些有关“差生”、“择校”的报道引起了网友们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到底是谁制造了“差生”,我们的教育又出了哪些问题?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高洪源教授,就有关话题与网民进行交流。因为今天北京下大雨,路上非常的堵,所以请大家原谅。欢迎您高教授,不知道您是否留意到了宁夏银川13岁小学生秀秀的报道?

        [嘉宾高洪源] 这个事情引发了大家深刻的思考,我们都非常的关心。

        [主持人] 网友们对秀秀之死非常痛惜,发表很多种看法,我们来看一下。网友“大企鹅7”:高教授您好:我想问您几个问题:我注意到13岁的小学毕业生自杀是因为“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是为了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您看一个13岁的小学毕业生的思想压力很大啊!您认为造成这种思想压力的根源在哪里?仅仅因为是“差生”吗?

        [嘉宾高洪源] 首先,关于“差生”的概念,我本人是非常不同意用“差生”这个词的。近几年我们用了“后进生”、“落后生”、“差生”等,我都不同意。比较客观的叫做“后发展学生”可能会比较好一些。因为人的天资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是要发展的,只是彼此有先后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资,所以对于每个人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我非常的同意这个观念。我们今天的工作都是基础教育,我特别同意一个口号“为35岁而教育”。一个人究竟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在20多岁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他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和社会磨合,只有到了30多岁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能干什么,所以我们不要简单的在他小的时候就“盖棺定论”。所以一个人是可发展的,只是早、晚发展的问题,没有优、差的问题。

        其次,秀秀的死是否仅仅是因为“择校”或“差生”的问题,这是比较复杂的。我认为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次“择校”只不过是一个诱因,实际上她已经形成了在学校竞争的压力。恰恰因为她是好孩子,或者是她是好学生,所以才走上了这条路。我在工厂呆了10年,后来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经20年了。在此期间,我都经历过一些同事工友自杀的情况,回想一下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同样秀秀也是非常好的孩子,她非常的孝顺,非常热爱自己的父母,她在学校也是非常好的学生。她可能在学生上处于中等水平,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她对自己要求很严,非常有家庭责任感,所以大家都感觉她很好。而且秀秀是个十岁的孩子,按照道德发展阶段,她是好孩子定向和社会基本规范的定向,她想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从这点看我们社会是需要这样的。但是事情有两方面,她要求自己变得好,同时也把自己的理想定的比较高,能够上好中学、上大学等,从小有很强的责任感。可是这样的沉重负担有些时候是和现实冲突的。

        比如和我面临的教育环境冲突,和我个人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冲突,所以这个时候很多想象和现实会发生冲突。我们教育中,对于这部分孩子有时候忽略了她内心的焦虑,她们自己对社会回报期望更高,所以压力很大。正是因为她们很好,所以我们不太关注。有时候行为问题稍微多一点的孩子恰恰会受到我们的关注,所以这类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对所有的孩子都要关注,包括关注那些中等水平的孩子,她们有的时候有比其他孩子更高的焦虑。当然,在这样情况之下,沉重的择校费用也是一个压力,这是造成悲剧的一个诱因。

        [主持人] 网友“大道无名”:《现代教育报》有篇文章评说秀秀之死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认为除了择校的原因之外,秀秀的心理过于脆弱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太缺乏挫折教育,不知道高教授对这个观点怎么来看?

        [嘉宾高洪源]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秀秀出现这样的情况,心理脆弱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可是心理的脆弱是重要的方面,确实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由于处于高度竞争的环境之下,他的家庭环境比较单纯,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关注这个成员。所以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所经受的挫折和磨难非常的少,所以这里就使我们很多的孩子接受苦难的心理准备比较差。

        所以当她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看不到问题的另外一方面,任何灾难在人生里只是一个瞬间,而且我们是可以战胜它的,我们会找到很好的前景和出路。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我们现在还多孩子都缺少在艰难的环境里磨炼自己,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挫折教育。没有经受过批评的孩子,没有受到挫折的孩子,将来他们是不能健康成长的,因为社会生活中间就会有很得矛盾和挫折。

      这样教育的缺乏是属于学校,还是家庭的责任呢?

        [主持人] 这样教育的缺乏是属于学校,还是家庭的责任呢?

        [嘉宾高洪源] 我认为首先是家庭,我们家长要抱有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孩子很多脆弱的东西首先是从家庭里生长出来的。到了一定的阶段,过分的东西会沉淀下来。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不完全的赞同也不完全的接受。为什么孩子很小的时候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呢?这个就给他一定的艰难心理,从小就应该这样培养。我们要有意的做一些东西,让孩子看到。我们现在大量的是正面教育,所以对反面的挫折教育提升的不够。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提炼一下挫折教育,摆在学生面前。家长要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磨炼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同时发现孩子性格中的某些弱点。另外,就是坚决反对溺爱。

        [主持人] 我现在看到大多数父母,非常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苦。

        [嘉宾高洪源] 是这样的,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心理。他认为自己年轻的时候受了很多苦,原来没有条件,现在就这一个孩子,而且也有条件,这就促使很多家长过分的溺爱自己孩子。 (2005.08.03 10:08)

        [主持人] 网友“杨绍福”:高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福建教育杂志社的杨绍福,对这个问题,我曾写了篇文章,认为主要问题不是择校,不是心理素质问题,而在于竞技教育将学生时刻置于淘汰和被选择的处境,根本无暇去体会学习的乐趣,迷失了自己的价值。这种竞技教育,强调的是淘汰,无论择校如何公平,都总有些学生会有一种失败或是被淘汰的心理,即使他没跳楼这种心理也是存在的。教育是提升人的活动,而现在却是淘汰人的活动(虽然正着说可以说是选拔人),这无疑是对教育的一种扭曲和异化。我认为这个才是根源。高老师认为呢?

    北师大教授高洪源

        [嘉宾高洪源] 这个说法非常的有道理。教育体制问题不仅涉及到了学生,中国的文化里本来就有一种竞争机制“学而优则士”,新中国成立了以后,由于我们资源的短缺,我们真正能够走到高等教育阶段是很有限的。但是东方文化始终是竞争文化,在日本、韩国的高等教育几乎普及了,但是仍然存在竞争,就是竞争名牌大学。特别是最近我们接受了国际流行的公务管理思想,它强调的就是效率、竞争、责任。所以现在的情况,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板子打在学生身上,而是打在了老师身上”,那么谁来打老师呢?那就是由校长打,所以校长也很紧张。

        我们现在的升学竞争不是淡化了,而是强化了,而且这种竞争已经到了一种病态,有些东西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最后要落实到学生的成绩上,所以老师用简单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出卷子,重复教学,学习里的美的乐趣全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考试。近几年社会的文化、舆论结构从各个角度不断的强化,比如说南京,由于高考不好,市教育局下达了一个命令,可以周六补课等,这些事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负面作用,所以就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我们从政府要形成良好的制度,舆论要把某些东西淡化,学校应该把不规则的竞争处理好,取消不规则的东西。而且教育中间的要适度,教育的竞争和经济的竞争不是一回事,如果把经济的竞争移植到教育竞争里会“弊大于利”。我们构造一个适度的、公平的、温和的氛围是最重要的。

      我们关于“差生”这个称呼,评定的标准是什么?

        [主持人] 您刚才说的秀秀从另外的角度看,是一个好学生。我们关于“差生”这个称呼,也引起了网民们的争议,我们下面再集中探讨一下关于“差生”这个概念。网友“jyx013”:说小孩子是差生,实际上是给孩子过早的贴上了标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嘉宾高洪源] 当给孩子贴“差生”的标签的时候是不对的,他也许有不足,但是他总是要发展的。无论如何,我们要对人绝对的抱有信心,你只有对人抱有信心,你才能积极的去做工作。“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所发展的,有的时候创业最优秀、体育最优秀的并不是学习最好孩子,所以人的发展是不同方面的。所以用简单的标签“差生”来说孩子,就损坏了孩子的自尊心。“哀莫大于心死”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相信,你相信这个孩子,你就会发现他就是一颗非常小的种子,在某个时候他总会发芽的。千万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

        [主持人] 网友“角马蜗牛”:关于差生,是由于评定的标准不一样,如果我们定武术作为必修课,以其作为优差的主要标准,其余一概作为副科,则很多所谓差生会成优等生。但是什么造成了这些标准,一时也说不清。其实如果所有人都有“能超越自我就是成功”的这种思想,引导学生超越自我比片面要求其达到什么水准更重要。

        [嘉宾高洪源] 他的观点太对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为什么不把武术当评定的标准呢?这就是社会文化标准制度的不同,现在社会制度化的东西,让我们认为从小学、中学、大学是一个比较顺畅而稳定的道路。李连杰现在是影坛巨星尽管他没有上过学,他有武术的天资,这个要从小练起但是毕竟是少数。我们现在确实要发现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优点,使每个有不同资质的孩子都能够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用多种评价体系来评价孩子,我们应该努力做好这样的工作。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说:我们未来力求给每个孩子开设不同的课程。这种思想应该逐渐的渗透到我们中间去,所以网友的认识非常的深刻。

        [主持人] 网友“墙头开花无处香”:请教高教授,不知道国外也有差生吗?国外的义务教育也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变成现在的样子?究竟是谁的错?

        [嘉宾高洪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资和背景,所谓的“差生”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也不一样,很多发达国家对学习的“好”和“差”是非常淡化的。比如美国孩子很怕数学,但是孩子们不会被这种情况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可以考其他的公立大学,国外的制度非常的开放。我们也在向这个方面发展,可见我们的社会是在进步的,从长远来讲我们的认识应该开放一些。另外,政府也应该多做一些工作。西方国家的差也许是“区性差”,亚洲移民的孩子学是很棒的,一般都可以上好学校,那么其他区域移民的孩子怎么办呢?所以政府投资,他是用一种扶贫的态度去做,你弱我帮助你,使大家整体前进。我们的中国政府在关注这个问题,通过转移支付来辅助一些贫困地区。我们学校也应该给行为落后一点的学生更多一点的关注。

      [主持人] 网友“山石久度”:您对高校心理学的开展有什么建议?

        [嘉宾高洪源] 学校的心理教育应该提上日程,应该让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老师来授课。我特别主张,学校要有一种心理危机分析制度,要定期从不同角度分析孩子的危机,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的社会、人际、学习等方面的心理危机。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因为有些时候孩子的心理危机是在师生互动之间产生的。孩子就是孩子,他没有那么大的承受能力,所以老师的行为和语言也要注意。另外,心理教育一定要结合家长来做,如果我们把中等的群体组织在一起,积极的和家长交流,我们要充分的关注孩子。总体来讲应该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

        [主持人] 一位叫“片红休扫尽从伊”的网友贴出了一张名为《“差生伺候优生”吃饭》的照片,不知道高教授看到这样一张照片做何感想?这件事我们新华网的焦点网谈也做过报道,是说去年在某省一所学校举办的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学校提出“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的训练口号,采取一种特殊的“奖惩”措施: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打分,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3个级别,他们饭菜标准不同,而且下级还要伺候上级吃饭。

        [嘉宾高洪源] 我认为这件种事情是非常残酷的,不知道管理者出于什么目的。实际上这里面不存在平等,可以说是非常荒谬的事情。社会上可能存在这些问题,但是这种东西是应该唾弃的,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平等的对待别人,也要自强不息。管理者想要描绘的社会现实是你不行你就得伺候别人,你就是人下人。对于孩子们来进总体是消极的。我们教育者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积极的东西。 (2005.08.03 10:37)

        [主持人] 网友“墙头开花无处香”:中国教育的积弊太多了!无论是观念还是体制,还是从教人员的素质,读了十几年书,真正的好老师真是遇不到几个,这才是真正要命的问题。痴翁:高教授是否也主张“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嘉宾高洪源] 中国的教育问题确实太多了,所以我们要进行系统的改革,所以中国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积极,同时又要稳步。我认为我们的网友都是意气风发、忧国忧民,这是非常好的心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中国的教育发展,包括教育、师资等方面。欧盟的秘书长曾经说: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太不容易了。我们教育也可以引用这句话:治理中国的教育太不容易了。关键就是政府要有积极、稳重、开放的政策。

        关于“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如果只看到了学生的缺点就认为他不行,那是教师的无能,学生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人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方法对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值,至于每个人增值到什么地步,也是有差别的。所以什么叫“教好”、什么叫“学好”要靠大家的定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有一定的信念,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进步。

      是“差生”造就了“择校”还是“择校”造就了“差生”?

        [主持人] 网友“岁月无价”:高教授,你好,现在的升学中有一个怪现象,幼师中招的是中考分数最低的学生,师范院校中招的是高考成绩最低的学生,人人都怪没有几个好老师,这样下去从事教育的人的素质能让人放心吗?我们的再下一代还敢送到学校去进行教育吗?

        [嘉宾高洪源] 这个问题实际是个社会问题。在40年代的时候,很多优秀的学生考师范,就是因为师范不要钱,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今天的社会开放了,教师这个职业不是发大财的职业,多多少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什么中央把封闭的师范教育变化了开放的师范教育呢?为什么有资质的单科大学都可以举办师范教育呢?就是因为政府要在数量增多的时候使一部分学校取得这种资质。将来当人才饱和的时候,会有比较好的学生进入到师范中来。现在北师大的招生成绩已经提高了,就说明教师还是不错的职业。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

        [主持人] 网友“大道无名”:请问高教授,“差生”与“择校”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是“差生”造就了“择校”还是“择校”造就了“差生”?市场经济以前的“差生”与市场经济以后的“差生”概念是不是已经不同了?

        [嘉宾高洪源] 教育部从1992年落实义务教育法中的就近入学规定,我个人认为这个做法有些急,你把学生均衡了,但是条件不均衡。“择校”和“差生”的关系,“择校”不仅是学生选择学校,国际通行的惯例实际上是学校选择学生,比如这个学校开放了,每个班可以扩大招生,学校总有办法把好学生选进来。所以它仍然形成了学习基础好的学校向这种学校集中,剩下的没有条件“择校”的学生又集中在某一个学校。总体来说形成了这样的趋势,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办不下去了,这中间就有所谓的“差生”。有的家长和学生就要上最好的学校,你如果是平均70分的学生,你要进入平均90分的学校,你如果进去了你肯定不适应,这样就造成了一点反差。有些家长盲目的“择校”,把一个原来不错的孩子弄到重点学校,使他形成了很多压力,不如让他去一所普通的学校。另外,现在的“择校”体制要适当的控制,完成不让“择校”是不可能的,但是各级政府、学校也应该适当的控制。

        [梦着你] 从这篇文章里也明显感觉到了我国教育的进步,秀秀虽然成绩不好,但学校还因为她平时表现好给她评了优秀少先队员,这就是我国教育进步的一面,让人欣慰的一面。但同时,秀秀之死,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教育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心理教育缺乏、择校歪风需要改进等。高教授,您怎么看待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

        [嘉宾高洪源] 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有一定的标准,比如小学升初中也定名额等。现在小学升初中考试取消了,我做了很多调查,无论从学校、家长、政府官员来说,他们认为在中国最公平的就是考试成绩。学校为什么拼命的选择学生?因为学校要办好,大家公认50%的因素还是来自于学生原有的水平。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现有的体制上形成了一定的利益格局,如果不收费教师的待遇马上就下降,还是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受到了约束。

        从长远来讲,我个人认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活力、适度竞争,静态的和谐社会是不行的。教育要公平,但是并不是一潭死水的公平,因为当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要适度的“择校”,将来逐渐调整到不允许收费。北京市作为现代化城市,国有、民办、择校就是过渡性的东西,我设想需要用20年的时间。这就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如果所有的教师工资都用一个标准,没有其他的待遇,再采取教师流动体制,这都由政府来抓。如果将来形不成这种体制,那么“现代化”还值得考虑。应该淡化用钱“择校”,再用法制限制用权“择校”,但是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我们的国家对于教育现状不想改变还是不能改变? 

      [梦着你] 每每谈到一个关于教育的话题,最终大家都会把矛头指向我们的选拔教育,应试教育,可最终还是没有改变,是我们的国家对于教育现状不想改变还是不能改变?

        [嘉宾高洪源] 现在一旦遇到社会问题的时候,大家就指向了教育。有的时候我要为教育喊冤,很多问题不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东方人把教育看的很重,但是事情背后有一定的社会问题,现在我们教育出现了不公平,就是优秀教育资源不足,这是历史形成的。教育改革我们一直在做,而且是体制的改革,任何体制的重大改革都会出现矛盾和利益的冲突,你观念改变越厉害,矛盾冲突也越激烈。所以我特别主张,我们现在的改变不要急于求成,但是我们应该采取“楔子策略”逐渐的把这个东西改变,因为任何观念的变化都是积累、沉淀的过程。

        [主持人] 网友“企鹅7”问:最后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您如何看待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嘉宾高洪源] 这个问题非常大,教育应该在继承传统的情况下,向现代化发展。我特别强调在“继承传统”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过去的东西一带而过,我们要把他们有机的结合。这种现代的理念应该和我们中国的特点相结合,不能照搬国外的东西,我们如何继承发扬自己的优点是非常重要的。日本、香港、韩国包括我们中国,基础教育是公认抓得不错的,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学习西方的文化。我们主张“有活力的公平,有生机力的竞争”,公平里要有适当的竞争,竞争也是适度的。我们整个体制应该能控制的住,但是也可以放得下,我们现在大环境下放开,细节的东西就做不到位了。所以我们将来应该越来越向科学体制发展,给学校、教师、学生以活力,另外政府和学校也要适度的控制,这是一个逐渐探索和磨合的过程。我最后用一句话结束访谈:中国的教育改革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访谈到此,网友们的问题不能一一解答,希望大家谅解。

        谢谢新华网,谢谢诸位网友,今后有机会我们可以继续交流。

    ......
    本文标签: 北师大 教授 网民 交流 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