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江山旧迹更新貌昭代文明起画楼望眼高随黄鹤楼远吟怀长共白云……”这是立在黄鹤楼二楼大厅中央的一副长联。长联的作者———刘克生,这位现已经101岁高龄、被圈内人推崇的国学大儒,原来一直都隐居在我省乐至县,过着淡泊恬静的日子。

      人物印象

      百岁高龄气质超然出尘

      8月25日,记者推开乐至县横东街刘克生的家门———一幢5层的楼房底楼。老人穿着净白的衬衣正看书,稀疏的白发整理得一丝不乱,双目炯炯有神,虽然已是101岁高龄,但他看上去和旁边八十出头的儿子相差无几,不知者以为是兄弟。屋内陈设除了一床一桌一椅一电扇,别无长物,清简却不粗陋,和老人超然出尘的气质极为吻合。

      此时,刘老正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为成都大学教授张天建审校其刚出版的《唐诗答疑录》,对有异议的地方一一进行批注,以便今后再版。老人听力不好,每一句都得儿子大声做翻译,一旦听懂,他便“头是头,脸是脸”地娓娓道来。谈到往事,论及国学,他或许还要激动一下,脸颊微微红胀,好像年轻又重新回来。

      前尘往事

      天赋过人一生好学苦读

      刘克生1906年生于乐至县,别号石缘,上祖三代均有功名,乃书香世家。刘克生年少时书读两三遍便能倒背如流。一次,前清禀生郑选琴写了一篇2000余字的古文,请刘克生撰写,他看过一遍就将该文默写出来。在场的人惊叹其过目不忘,“神童”之名随之传扬,又因学识广博,被人称为“活字典”、“小博士”。

      18岁时,刘克生已是《新新新报》、《嘉陵公报》等十多家刊物的特约撰稿人,20来岁时被军阀刘湘招为秘书,月薪70块银元,可供养70余人。“那时,我每天在馆子里吃饭,让老板上最贵的菜,就这样每月才用出3块银元。”

      入成都著名书坛“可社”,刘克生与进步文人、前清名士、当地“五老七贤”都有往来。经人引荐,章士钊、柳亚子、于佑任、谢无量等,都对他的作品青睐有加。章士钊云:“如果克生继续努力,可在中国文学史上另创一格”,柳亚子曰“克生很有才华”,谢无量则说刘之文章有“唐人风”。

      一次,川内文化名人在成都望江楼聚会,刘克生有事迟到,待刘克生到达时只剩下了一个首位。刘克生因为自己最年轻,于是就站着不坐。这时江子愚说:“克生呀,你要后来居上。”刘克生只好坐了下来。饭后江子愚邀大家到竹林小坐时对刘克生说,你学的是晚唐,进入中唐十分困难,不要注重辞藻华丽,要凝聚一点,建议刘克生多读宋诗宋词来弥补。当时小有名气的刘克生面上不说,但心里极不服气。回家后静下心来一想,认为江子愚先生所言极是,于是辞掉工作,回到乐至县城,一边在县立乐至中学和私立钦仁中学担任高、初中国文教员,一边潜心读书。刘克生虽天赋过人,依然一生苦读。如今,老人能够忆起的古书在5000卷以上,个别章节仍能背诵,实为罕见。

      刘克生历经百年变迁,其作品深厚大气,具有大家风范,不少作品被选刻于黄鹤楼、望江楼、昆明藏书楼、绵阳越王楼、遂宁观音阁、峨眉山、青城山等风景名胜地区。全国除西藏、青海、海南外其余省市区均发表或刊刻了刘克生的作品。

      爱国情怀

      扶危济困一腔侠肝义胆

      中国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爱国情怀,在刘克生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

      上世纪30年代,刘克生先后在川康绥靖公署和乐安师公馆从事文秘工作,都因看不惯旧军阀的黑暗腐败愤而辞职。1932年春,国民党军的一个化学连驻扎在乐至县城西郊仙鹤观。士兵们平时强取农民的柴草、蔬菜和家禽,从不给钱,当地农民怨声载道。这年夏天,士兵乱伐天池镇橙子垭口和观音岩等地的成材树竹,不付价款反毒打农民。农民随即到仙鹤观驻地找化学连连长赵启明评理。哨兵开枪射击,造成一姓丁的农民死亡,激起群众公愤。次日,城区数百群众持械与化学连对抗。第三天下午,农民手持锄头、扁担等到县政府请愿,要求严惩凶手。乐安师管区学兵连、县警察中队、税警中队等开枪射击,造成群众伤亡。此事惊动了国民党军政部,派原川北师馆区司令樊巨川来县处理,由于樊巨川得了好处,仅将连长赵启明带走,此案不了了之,刘克生愤而辞职。

      1946年,乐至县储运仓库主任刘莘白伙同田赋粮食管理处处长吴念僧贪污粮款。刘克生为农民鸣不平,组织农民上告。在多次上告无果的情况下,刘克生就此事写了一篇文章在《新新新报》头版头条刊出,在全省引起极大反响。刘莘白、吴念僧请刘克生吃饭,许诺每年无偿给刘克生万斤稻谷,希望他放弃上告。刘克生当即拒绝。随后不久,吴念僧被抓,刘莘白交军事法庭审判,受到应有的惩处。

      刘克生对有困难的朋友十分仗义,尽力给予接济。在川康绥靖公署做文员时,刘克生每月工资有70多个银元,自己仅花费3个银元,其余工资用来补贴家用和接济家庭困难的文人墨友。灌县文人张醒华生病,因交不上住院所需的8个银元,只好在家待毙。刘克生知道后将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个银元全部寄给了张醒华。张醒华抢救无效临终时,将毕生诗稿全部寄给了刘克生。张醒华逝世后,刘克生将其作品结集出版了《醒华遗墨》。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克生境况稍有好转,又将早年“可社”同仁遗著结集出书10余本,使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资料得以保存并留传后世。

      点点滴滴

      喜易中天看不惯荧屏戏说

      一生淡泊名利的刘克生经历了从清王朝到新中国的风风雨雨,历尽坎坷,但他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从不怨天尤人,从来没有颓废过,毕生都以坚韧和平和读书做人为准则。

      刘克生饮食起居极有规律,每天均要研习古典文学,进行诗词创作。刘老饮食有度,从不暴饮暴食。早餐吃两个鸡蛋,中午喝一两酒,中、晚餐各吃一个馒头和一碗稀饭,尤其喜欢吃蔬菜。他生活自理,不愿给别人添麻烦,一路出行,如果有人搀扶,他一定会以半身之力将其推得老远。

      读书之余,老人也看看电视,他喜欢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他讲得很精彩,而且尊重历史事实。”老人最看不惯歪曲历史、戏说历史的电视节目,“现在很多电视剧是在闭门虚构,明知道是假的还造假,特别是一些历史剧,自己在伪造历史,简直在贻害后辈。”

      熊祚云早报记者罗向明摄影蒙明国

      (感谢乐至县县委宣传部熊祚云对此文采写的支持)......
    本文标签: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