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中国的教育就是为了一个字,那就是“考”。教师为了考而教,以考为法宝,威逼学生学习,并以学生得高分而沾沾自喜,熬白了头发;学生为考而学习,以考分为命根,强制自己学习,耗尽青春年华,熬坏了眼睛,熬坏了身体。

      谁会怀疑学这么多知识的用处呢?只知道学习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有一份理想的职业。如果要问,学习的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对你一生的职业有用吗?回答也许是没有想过。然而,我们的老师正在为这个“没有想过”而进行着无效劳动,学生正在为这个“没有想过”而耗费青春。中国教育的最大浪费就是时间和精力,无休止的无效劳动。

      大学历来是出人才、出思想、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历届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有不少就来自大学。中国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基础科研人才,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究竟如何呢?为什么就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呢?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无效劳动上了,没有去精心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还是去参加央视的“开心词典”或者“幸运52”吧,那里既开心,又可以押宝,还可以得大奖呢!诺贝尔不是中国人玩的游戏。

      我国著名的钢琴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作者陈钢,曾在诸多西方音乐大师面前作过这样的对比(大意):我们的艺术教育制造了不少可爱的“盆景”,西方则培育出了几棵更具魅力的“大树”。

      的确,我们炒作起高考状元来沸沸扬扬,殊不知那只是高总分的花瓶,他们似乎门门精通,实际上一门也不精通。好像那万金油,能够治百病,而一样病也治不好。而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花费在这没用的总分上了。

      中考的科目越来越多,学生负担越减越重。据说是因为专家和学科教师坚持的结果。地理专家和教师说学生连日本的首都都不知道,不考不行;历史专家和教师说学生连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代都不知道,不考不行;生物专家说好些动植物学生都不知道,不考不行……以致中考科目十几门,考得学生焦头烂额,叫苦不迭。人无完人,才无全才,谁敢说这些专家和学科教师就什么都知道呢?还不是对本专业的知识知晓多一点罢了!何必要求学生全而又全呢?

      学有专攻。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我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掌握无限的知识。我们所说的渊博,也只是比较而言,比别人学得多些深些,并非全能。我们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不是指学科门门优秀。我们的科学家或专家得益于一个“专”字。我们常常提到从小抓起,但并非样样都抓在一个个体身上。比如足球运动员,从小就训练其身体和踢球的技能,而对其它方面就不能求全,更不能去精通。盖茨从小就偏科,只喜欢计算机,他因为计算机连大学都没有读完。我有个同学比较贪玩,我们为分数煎熬时,他却逍遥地吹笛子,他竟然在吹笛子上小有名气,成了专家,比我们有出息多了。凡成功者无不是有专攻的人。

      由于求全责备,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却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学生越来越笨拙,越来越跟不上班,成为书呆子,或者考试的机器。学生越来越惧学言学甚至辍学,学得不专不精。残疾人指挥家给我们启示,一辈子什么都不学,只专一门,总会有出息。即使不上学,从小学剃头,或学裁缝,或学木匠,也许成人后就是理发师、服装师或鲁班。

      研究型大学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今年获诺贝尔奖的8名科学家中,有6名来自美国。从1901年诺贝尔奖创立,美国已有279名获奖者。诺贝尔奖所以青睐美国人,除了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就是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据美国一项权威的跟踪调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学生的理科统一考试成绩普遍不优秀,在世界各国的排名历年处于第30位左右。到大学阶段这种状况发生了逆转,一些考试成绩不顶尖而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后来居上,在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刚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所阿克塞尔教授道出他科研成功的秘诀:细致、耐心、合作。显然,独立思考与科学发现之间无疑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我国的中小学,注重基础知识教育是必要的,但应试教育摧残着下一代,导致不少学习有潜力和创造力的学生遭遇冷落。应该看到,人类的知识需要继承,但更需要发展创新。仅仅注重应试教育,不过是年复一年地培养出大量的高考状元,复印着前人的知识,那只不过是一个复印机而已,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创新的前提常常在于有个性,需要兴趣、追求、探索和灵感,需要勤奋、毅力、专注和韧性。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一直主张,中国的大学要延揽“大师”,更要有“大爱”,即宽容的学术环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教授9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而能在学校立足,最后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任何一项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突破都不是通过规划产生的,它既取决于一个研究群体或个人“十年磨一剑”的长期积累,在耐得住寂寞中不去想拿什么大奖,因为拿奖总是一种“无心插柳”、“水到渠成”的事,又取决于管理者允许他们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

      世界上没有一人是不偏科的,我不知道偏科有什么不好。我们之所以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主要是在教育界那些主张不准偏科而求全责备的人及观念占了上风,而迫使学生一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了考试,为了高总分,大量吞噬那些与自己将来无关无用的所谓知识,贻害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本文标签: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