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从昆明转机到保山,我们采访小组下了飞机便一头扎进三江源腹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怒江州4县中有3县(泸水县其中之一)在沿江峡谷之中或在翻过山去的一座又一座山上,颠来转去怎么走都在高山深谷里。什么叫“峡谷”?就是让你只看得见头顶上的那一小块天,转了好几天,恨不得把胸口撕开豁亮豁亮。什么叫“连绵不绝”?就是成片的山间连块坝子都没有,人们生产生活,人们的一切全都在山上。 
    州教育局木麟局长告诉我们:在怒江大峡谷里居住着傈僳、独龙、景颇、纳西、彝、怒、白等20多个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解放前夕文盲率高达99%以上;60%的人口属于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地区。 
      然而,就是在这样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讲着多民族语言、自然资源贫瘠、文化经济落后的地方,我们耳闻目睹了怒江州泸水县“普九”攻坚的深入人心与波澜壮阔。 
    “别的官我不抢,这个官我争着当!” 
       听云南省政府督导团办公室李晓南老师说:怒江州泸水县委书记刘泉自从当了县“普九”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后,经常黑着脸,老唬人。因为压力太大了!泸水县立下了今年实现“普九”的军令状。当我们见到刘泉书记问他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但马上说出:“别的官我不抢,这个官我争着当!”当“普九”成为一把手的“民心工程”时,它便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政府行为,“普九”也才从根本上获得了保障。泸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去年全年财政收入仅为5600万元,财政支出却支出了2.8亿元,连维持“吃饭财政”都要靠国家拨款。但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还是从县财政每月划拨50万元,用于贫困生生活补助。今年前5个月,县里为“普九”共拨付231万元,还下文件动员全县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各界捐了210多万元。 
    “为了‘普九’,该想的办法我们都想了” 
      “‘普九’利国利民,我们这么穷的县里还拿出那么多钱,干部职工捐了那么多钱,不把‘普九’真正搞上去,没法交代。该想的办法我们都想了!我们县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联系乡镇;县级机关挂钩‘普九’联系点,做到‘普九’重担人人挑,个个肩上有指标。我联系的是老窝乡,我就是老窝人。我把从老窝乡走出去的2000多名干部职工都请回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果有的盖食堂,有的修操场,再差也得资助特困生。”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杨启荣(在发稿时,他已到州里任职)说。除了资金,“普九”第二个难题就是“控辍保学”。对此泸水县依然动用了党政力量。比如新生入学、流失生返校由乡政府保证,留住学生由学校保证。在“普九”攻坚中被动员返校学生组成的职初班,每个班都有两位班主任。一位是学校的老师,另一位则是乡村干部,专门管“控辍”。担任“普九”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乡干部压力很大,完不成任务,飘着的“帽子”就被摘了!为转变人们的观念,怒江州采用各种手段营造舆论氛围:电视有画面,报刊有报道,集市有广播,街道有标语,发放宣传册,搞“普九”文艺演出,泸水县形成了“普九”百里长廊宣传风景线。 
    “不能因为学生交不起伙食费就让他们辍学呀!”  
      隔山相望,远处的山头上有一片建筑物。转了半天追寻到它,原来它就是我们要去的泸水一中。美丽的校园建在被削平了的两个山头上。走进校园时,学生们正在用午餐,熙熙攘攘。学生大食堂的外墙上贴着一周食谱:早餐有稀饭、肉包、饵丝、豆奶、馒头;正餐每天3样菜,周一、三、六下午吃肉。记者看到学校养猪场肥猪满圈。食堂每周杀两头猪,基本解决学生吃肉问题,一年下来能降低学生伙食成本五六千元。泸水县的学校大部分有自己的养猪场、甘蔗林、荔枝园等养殖基地,勤工俭学一年创造了98万元产值。校长办学为什么还要想着养猪?泸水县民族中学校长何息文说:“国家对西部地区采取实施寄宿制工程、‘两免一补’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后,教室、宿舍、设备基本没问题了。我最愁的就是学生吃饭问题。我们学校有16个班,也就有6个班能收齐每人每月45元的伙食费。有的学生只能交上5元、10元,甚至1分不交。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控辍保学’,不能因为学生交不起伙食费就让他辍学呀!” 
    “感谢共产党让我们重新进学堂” 
      在上江中学,我们看到美容美发初职班的女学生们正在专心上课:在从昆明请来的美容老师指导下,一个学生正在给另一个学生做面部按摩,闭路电视现场拍摄播出,全班学生边观看边作电视讲解记录。她们都是辍学后被动员返校的17岁以下的学生,边补习初中基础课程,边按学校自编教材接受职业培训。在她们完成初中学业时,也掌握了一门手艺。学校还对她们进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在泸水一中,也有这样的436个学生7个职初班。寻着嘹亮的歌声,我们走进家政服务班的教室,他们正在上文体课。看到我们的到来,傈僳族孩子们全体起立,用家乡的四声部唱法为我们唱起来,就像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原生态唱法,声音那么亮、感情那么纯。

    ......
    本文标签: 怒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