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还有一百多天,就要进行高考了,最后紧要关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复习备战,人民网教育频道非常高兴请到北京四中地理教研组组长李京燕老师,请她指导高考复习,并回答考生的提问。

      李老师您好,首先请您谈谈今年的高考大纲,今年高考到刚有没有什么新的特点呢?

      李京燕:各位网友大家好,说到考纲,这实际上是高考的指导性文件,所以大家要给予关注,今年的地理考纲相对于去年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大家拿到考纲之后,要关注的事情是考纲的内容究竟有哪些,概括起来一般考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就是它会告诉我们考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地理的考试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是和政治、历史融合在一起,以文综的形式出现。

      第二,围绕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划定相应学科的知识考点,就是知识范围。这实际上是考生用得最多的地方。就地理而言,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地球地图。二,自然地理。三,人文地理。四,区域地理。

      第一部分地球地图部分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的整体运动规律,同时,研究地理的重要学习工具――地图。第二部分自然地理,主要是围绕重要的四大圈层,研究动态的规律。第三部分人文地理,主要是围绕人类的基本生活,衣食住行,从区位要素的角度研究各种人类活动。最后区域地理,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部分,它是把世界上各个区域划定下来之后,让同学们去研究任何一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的规律如何。这是考纲的第二部分。第四部分内容就是考纲会给大家明确考试的试题格式、分值,这样可以使大家根据考纲当中的一些现成的,或者过去考过的题你就知道大致的题型是什么,这样考试当中就不会紧张,所以关注考纲还是重要的,但是今年和去年相比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主持人:下面回答网友的问题。有的网友说今年考纲强调对地理学科知识要整体把握,测试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考查思维联系,听起来似乎很难的,请问如何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李京燕:我们回顾一下考纲当中关于命题思想和考核的目标与要求。各个学科主导思想都是考查能力,就文综而言,它的考试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是什么呢?

      从考纲中我们看看,考试的指导思想分三个方面:一、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二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考试指导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就是要求试题的着力点应该是考查学生捕捉各类信息的能力,并且根据这些信息能够推断面对的一些新形势下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考纲提出了它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是从四个方面来说的:

      第一方面,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主要是要求同学能够获取提炼、组织和应用试题中的各种信息。

      第二方面,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分析、说明试题中的问题。

      第三方面,描述和阐释事物。主要要求同学能够正确、准确的表述、描述、解释事物的特征,并且能够阐释事物的本质规定。

      最后一个方面,论证和探讨问题。主要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学科原理方法推断论证问题。

      从考试大纲这四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来看,都在考查同学们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怎么训练呢?大家在平常的做题、读书各方面当中,主要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入手来训练自己的思维。

      比如说,我怎么能够迅速的获取信息,我怎么调用头脑中的知识对问题进行阐释,我如何能够论证和探讨问题。也就是拿到一道题的时候,经常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去想。我觉得按照这个思路经常去训练,这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主持人:下面请您预测一下今年地理命题的思路、趋势,考生应该关注哪些热点?

      李京燕:其实命题的思路和方向,我们不太好推断得准确。但是就一些热点来说,实际上我们现在生活中面对的,还有平常晚上看新闻时看到的一些国家、国际上的任何大事热点,都应该是我们作为一个公民所关注的。这些热点问题在政治、历史这样的学科中也会提炼出来,地理更关注的热点问题,我觉得有两类:一类是对于地理的常规热点问题,比如说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这样一类问题是非常具有地理特色的常规问题。再有一类是和政治历史可以结合的国际国内现实的热点问题,这样的热点问题考生主要是关注新闻,每天晚上7―7:30分看看国际新闻,看看中央台的新闻,这样手边放一张地图,总书记、总理去哪了,你跟着走一趟,看一看。因为总书记走访的这些国家、地区,实际上都是能够代表我们这个国家发展的方向。所以你要关注这样的一些热点,就可以了。

      网友:今年高考地理是完全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出题吗?复习的时候是不是全依赖大纲?教材很重要吗?如何应用教材?

      李京燕:考试的命题是不离开大纲的,因为大纲是高考的指导性文件,它帮助考生划定一个知识范围。为什么要划定这样的知识范围?主要是以这些知识为载体,考查大家的能力。所以知识范围,考纲的范围应该是定的。所以一般考试的内容不会逃出大纲。但是教材实际上就是考试大纲的具体材料,对于教材,大家要特别关注。因为它是考试的具体落脚点、知识的全部内容。教材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掌握到多么精准的程度都不过分。对于教材这件事,我想给大家具体的提一些建议。从现在到高考还有100多天,大家可以在一模之前,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能够有计划的再重读一遍教材。这样你可以熟悉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在高考中就有底气了。

      怎么读教材?可以以单元分段,或者单元很大,或者以单元的某个小节作为分段。这样有计划的,比如一天读一个单元,或者两天读一个单元,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必修》上、下,《选修》的一、二这四本书25个单元,平均分配一下时间,重读一遍教材。

      怎么读呢?再给大家一些建议。我觉得教材的阅读是要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要熟悉单元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在平常复习中,大家自己也做,老师也给大家结构。我说的结构最好是系统的结构,而不是知识点罗列的结构。比如说,“大气”这个单元,这个单元如果概括结构的话,可以概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静态的大气组成和结构;第二方面是动态的大气运动规律;第三个方面是人与大气的人地系统。这是结构抽象出的骨架。

      具体来看,动态的大气运动规律是最重点的部分,于是对动态的大气这一块,你又要寻找知识线索,它实际上谈了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运动的能量来源,也就是太阳辐射的转化过程。第二块是大气运动的原因。第三块是大气运动的形式,最后一块是大气运动的结果。这样在“大气”整个一大单元,你读第一层的时候,就把大结构抓出来了,这里面包括静态的组成结构、动态的动力来源、动力原因、动力形式、动力结果,以及最后的人地系统。这就是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要分解知识结构。就是对你建立的大系统结构,结构上的具体知识点,要进行内容的填充。比如说,太阳辐射能量转化,实际上是有具体的内容知识支持的,具体表现为大气的两种热力作用,一种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一种是对地面的保温。比如说研究大气运动的结果,大气运动的结果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说到气候变化,你又要把具体内容填充进去,它应该包括我们去研究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有什么呢?大家知道,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地面的性质、人类活动。可以再具体的往里面填充,气候的特点通过什么来表达呢?通常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气温的因素有什么,影响降水的因素有什么,这就是知识的填充。

      第三层次是对每个知识点填充的内容进行理解。刚才说了,表征气候特点的要素有气温和降水,你一定要对这两个要素有更深入的理解,是什么理解呢?影响气温的因素,位置、海陆位置等,可以找到很多影响气温的因素,并且能够具体的落脚到某一个点,这儿为什么气温升高了,气温降低了,这就是具体的理解。

      再比如读《选修(一)》的时候,《选修(一)》讲人口迁移,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中的气候、水、土、矿产等等,当然还有人文因素等其它的因素,说到影响人口迁移自然因素的时候,其中气候因素是一个基础的很重要的因素,说到这个因素的时候,在边上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美国本土的老年人迁移,在那里附了一张图,美国东北地区老年人退休了,就要从东北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你读教材的时候,你要理解气候这个因素,知道气候因素会影响人口迁移,看看这张图,老年人退休了就会迁移到西部南部阳光地带,因为这个地区冬季寒冷,是气候的因素支持老年人迁移,当然老年人迁移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所以,建议大家在读教材的时候,分三个层次:第一,掌握大的知识结构,第二,把知识结构具体内容填充。第三,对填充进的知识内容一定要做非常细致的理解。

      另外再强调一点就是读教材的时候,要非常关注教材中的概念,要对概念进行理解,对规律如何应用进行掌握。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读教材的方法。有一个网友问一个具体的问题:书上图表下的小字用不用看,考试时会不会考?

      李京燕: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教材读到多细是合适的。教材中有一些图表下面一些小字,这些内容的作用都是什么?实际上都是在举例子说明一个规律,或者证明一种规律;帮助大家理解一个概念。所以,在读这种图表小字的时候主要是理解。怎么叫理解呢?就是要关注教材中给的这些个性化的案例,比如刚才举例子说到“美国本土迁移”。其实,那张图附在那是想强调迁移的因素受气候影响,但是很多同学读图的时候只是把教材几个难点,气候影响、土壤影响等等,一看就过去了,不关注这个图。或者有的同学关注那个图,也只是看看画,知道有迁移,实际上大家应该关注教材中每一幅图的个性特点,就是这幅图在说明什么问题,我觉得这种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都说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下面这位网友说,怎么才能熟记地图,有什么技巧,怎么读图?

      李京燕:读图的问题又是一件大事。刚才说了读教材,这是复习应考的很大的一件事。再一个就是读图,读图应该是长抓不懈的,每天读图应15分钟,这是大家必备的一项工作。就地理读图来说,包括的图象类型很丰富,很多。那么怎么读图呢?我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第一,就是读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这是一个大的轮廓图。七大洲、四大洋,大家一定要熟悉他们的基本分布和轮廓,另外重要的运河、海峡的关键运口。我觉得这是读图的第一个层次,把整个世界最大的面貌先记住。而且这种记住,要作为一种常识。

      第二,就是具体的图。提醒大家学习自然地理的时候,就是《必修(上册)》,要关注阅读自然地理规律图,主要包括四幅图,这是在《必修(上册)》,每一个单元大家要关注一幅图,是什么呢?其中大气圈,大家比较关注气候类型分布图,水圈,就是陆地和海洋这一块,大家要关注洋流的分布图,当然陆地淡水,就是水循环的分布图也要给予理解。再有陆地环境中,大家还要关注自然带的分布图。最后是板块分布图。

      其实这四张图非常重要,而且这四张图相互之间是有关系的,其中气候类型分布图、水循环分布图、洋流分布图,都是地带性分布图,这三张图可以叠在一张图上,通过规律可以记住。再有一幅图是板块图,这是非地带性的分布图,对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等等要给予关注。有些国家所处的位置恰好压在这个板块的位置,这样的国家一定有它独特的特色,因此,在板块边界的国家,大家要给予关注。读地带性规律图的时候又怎么读?大家可以先模式,又实际。比如气候类型分布图,当你打开实际图的时候显得很零乱,世界各地的气候分布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因此,首先要找到这个看似比较乱的图本质的规律是什么,这样你就使用方块图,还是半圆图,上课时老师都给大家讲过,这可以找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图,比如南北纬10度是什么气候等等这都叫基本规律,把这些规律先概括在模式图上,记住了这些模式图之后,再把模式图迁移到实际图当中。那么在实际图当中,你会发现基本和模式图的规律是吻合的。这样就有一定程度的记忆了。

      但也有很多不吻合的地方,不吻合的地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常是非地带性因素干扰。因此你看到实际分布图中不符合模式规律的地方,这就要琢磨一下了,这儿可能就会有地形的影响、洋流的影响,或者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就会有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这样你对整个气候类型实际分布图就可以掌握了。

      洋流的分布图,只要把风带理解清楚,按照模式图去记洋流的分布图就可以了。洋流分布图中相对最复杂的就是北印度洋海区,这个大家一定要把位置搞清楚,是赤道以北的印度洋,范围不大,主要是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伸进去的那一小块,北印度洋的洋流有特殊的规律,叫季风洋流,把这一块和季风气候,就是和热带季风气候重叠在一起理解透,我觉得洋流分布规律就可以把握。

      自然带的分布完全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可以完全叠合的,你在研究气侯类型分布图的时候,每种气候类型你都琢磨一下,这种气候类型适合什么样的植被生长,那么这个植被就一定是这个特定气候类型所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这样就可以叠合起来。这就是自然地理规律图。

      第三就是大家最头疼的世界级中国区域图,大家觉得在读区域图时觉得复杂,而且担心考试中随便出了两条经线、纬线画一个小方块让你确定这个地方是什么,这并不是现在考试的方向,现在考试并不是要考查你对某一块地方是不是可以背下来它在什么位置。而是考试中它一定会把非常明确的位置给你框定好,是在什么纬度,什么经度,典型的城市、典型的地形区都标注出来,让你肯定认出这个区域,就像在考试当中你自己读地图一样,确定了位置之后,让你干什么呢?要让你在这个区域图上分析问题,分析什么?分析自然的规律、人类活动的规律。所以,世界和中国区域图的阅读也给大家一个方法,大概可以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先选好一个区域。每天随便拿地图掏一个纸窟窿,找一小块,选定一个区域,选定区域之后做区域定位。这个定位很重要,考地理的时候,你一定要抓住这点,就是拿到地理题,第一件事就问在哪儿,然后再问是什么时间,最后是发生什么事,我们再去研究。进行空间定位很重要。空间定位怎么定位呢?一般来说,先看纬度,再看海陆,再看相互的关系。位置是定热量关系,海陆位置是定水分关系。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定海陆位置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关注三类国家:一类国家是岛国,一类国家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一类国家是内陆国。这三类国家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三类国家,因为所处的海陆位置不一样,发展策略是不同的,所以要关注这三类国家。

      再有根据一些相关的信息,比如一些典型的湖、河等典型地形区可以帮助你确定这个位置在哪儿。

      第二,定好位置之后,分析这个区域的自然要素特征。自然要素特征最核心的是地形、气候、水。这三个自然要素去分析的时候,第一,要找气候,这是自然界最基础的要素,而且是地带性要素的基础。第二,去找地形要素,这是非地带性要素。第三,看水,因为水文要素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的,气候影响水量,地形影响水的流向、流速。这样把三个要素叠在区域,这是单一要素一个一个往上叠,之后对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琢磨一下。比如说,这个地区是这样的气候,这种气候会使它的水量怎么样呢?这个地区是这种地形,这种地形会影响到气候、水文什么呢?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这是第二步叠加自然要素。

      第三,分析这个区域的各项人类活动,这个就由你自己想象。在这样一个纬度海陆范围之内,这种气候、地形、水的状况下,人类的衣食住行该怎么安排呢?你就去想。衣食住行实际上就是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等这样的一些活动,于是你围绕着这样的活动,去把相应的区位因素回忆起来,进行区域分析。

      第三方面,分析了自然、人文、区位要素之后,你就去推断这个地区的区位的优势是什么?是水最优越,还是气候最优越,人文因素当中是劳动力最丰富,还是资金最丰富,去找它的优势。找到优势,再找劣势,优、劣势找到之后就可以确定出这个地区中的核心问题了。如果说发展的话,自然条件中水是限制条件,缺水肯定是它的问题。人文要素中,如果这个地方劳动力短缺或者什么,你也可以找到它人文方面的问题,所以确定区位问题,最后确定这个区域的发展方向。所谓“发展方向”就是把劣势转化成优势,或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或取长补短,都可以作为发展战略。这是第三方面读世界和中国区域图随便找出一个区域来做这样叠加性的练习。

      第四方面,就是大家同时要关注教材中的图,关注教材中图就是刚才提到的,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往往是有个性特征,大家除了关注前面说的规律性的图之外,同时也要关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个性化的图。

      最后我还想提一点,大家要熟悉地理工具中的图象,它有很多类型,不同的类型在读图的时候也有一些差异,我这里有一个表,这点可能老师也给大家说过,地理的图象大致分为这么几类。这样的分类大家是熟悉的,也就是说,地理图象一般可以分成六类:包括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表、图象和等值线图,不同类型的图解决的问题有差异。

      比如分布图往往就是通过自然分布、各种人类区域的分布,要考查分布的规律,空间分布的规律、时间变化的规律。示意图,示意图里面包括模式图或者过程图、原理图,这是在解释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这个规律的,示意图是咱们在考查中应用非常多的。为了能够很好的呈现出分布的规律,揭示出整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还有一种图象,就是等值线图,就是通过各种要素的等值线来反映规律。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也包括剖面图。这是一种独特的图。为什么地形图大家这么关注,因为地形图是自然要素中的非地带性要素,它在这里一干扰,很多太阳辐射能量给我们的规律就被它打破了,所以地形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再有就是统计图表,通过图式表格分析一些规律。

      这些图当中有一种图是图象,比如一张照片,或者一幅漫画,这种图象也会涵盖很多信息,大家应该能从这种信息当中挖掘出一些特点。地理这么多图象,如果概括起来的话,其实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类问题是定性问题;一类问题是定量问题。所以大家研究分布规律、示意图的解释原理过程,这些往往是定性的问题。再有地理考试中也会出现一些定量,就是给你图表数据,一旦出现了图表数据问题的时候,大家横纵坐标必须观察的很细致,因为有些问题是确实需要你计算的。这是定量的问题,但是,考题中更多的还是关注定性问题的分析。这就是读图。

      主持人:读图只要掌握方式方法复习起来效率会很高。

      网友:怎样准确的记风带、气候和洋流?总觉得答得不准确,特别是气候这一块。

      李京燕:这就是刚才说到读自然地理规律那几幅图的时候。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些最基本的规律,规律波的呈现往往通过模式图来呈现。所以要想记气候、洋流,你首先要把模式图搞清楚。你自己每天画一画模式图,比如以北半球为例,你画一个大半圆,标出重要的一些纬度,赤道30度、60度,这是中、高、低纬度重要的纬线,再加上一条10度纬线,再加上回归线,再加上40度纬线,你回去试着画一画,这些纬线画好了之后,你把这个大半圆用两条界限截开,这叫海陆分布打破了半球,把你截的中间的作为陆地,你中间这一块分成大陆的东岸和中部和西岸,再配上你画的纬线格,再把气候类型图拿出来,一个一个气候与类型对照,这样大陆东岸或者西岸是什么气候你就能记准了。再把两边的海洋上把各个风带画出来,画出风带之后,再把洋流的模式图画出来,洋流模式图出来之后,在不同的纬度上,大洋的东、西岸是寒流,还是暖流你就熟悉了。当你把这些模式、规律都熟悉了之后,再搬到实际的那张图上,我觉得这个反复记忆一下,难度就并不是很复杂。

      网友:地理考试经常考一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怎么掌握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常识?我感觉是很多,怎么样掌握?

      李京燕:这实际上是地理的新理念,学习到底干什么?实际上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什么样是生活中的地理?我们接触中的衣食住行处处都含有地理。这个倒不用专门的复习,主要是要自己以非常细腻的、饱满的热情去生活,比如一上午学习累了,中午去吃饭,吃饭的时候要把饭桌上每一盘菜,每一个馒头想象成是地理素材,你吃馒头是面食,小麦种在哪儿,分布区域是什么,菜是从哪儿买的,这个菜的贸易怎么样,这些都是地理的内容。我觉得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多注意把观察到的事和地理发生关系就可以。

      再有每天晚上要看新闻,因为新闻给我们呈现的是生活中的大事,而且是国际、国内的最大事的聚焦点,所以这些事你要关注,关注什么呢?就地理来说,首先就关注在什么地方发生了这个事,把位置马上拿地图定位一下,为什么在那个地方发生这件事,这件事可不可以不发生,如果放到其它的地区它又会怎么样。我觉得看新闻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很多国际、国内发展的变化,这都是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主持人:在最后一百天的复习当中,您觉得什么样的复习内容是必须不能忽视的,必须引起重视的?请您给广大考生一个建议。

      李京燕:刚才提到了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读书;二读图,这是在最后阶段大家要关注的。读图是每天必做的事,读书是最好在一模之前,你能够重新再读一遍。除了这些之外,我还有几点建议大家,就是要适度的进行有效的训练。建议大家每天或者隔天坚持进行11道地理选择题,两道综合题,这样的组题训练。因为在高考试卷中,地理的题量是选择题11道,综合题大致相当于两道综合题的量,因为地理的安排是有一道纯地理的综合题,这叫学科类综合,另外还有两道题是史、地、政共同综合,这两道题都会涉及到地理的一两问,这样你平常复习地理的时候拿到两道综合题,11道选择题组合起来训练,大概用45分钟的时间,这也基本上是高考时做地理题的量。

      同学说,我选择什么样的题呢?我觉得就选择你曾经做过的错题,随意组合。把自己做过的错题,或者是过去的高考题,或者是比较典型的例题,你去随机组合,卡时间的做一下,给你一些做题的感觉。另外也有一点时间的感觉。

      还有一件事,在做题的过程中,大家对做题的习惯有所训练。什么叫做题训练,就是拿到一道题怎么入手,怎么做。这实际上是一个习惯。我想可以由这样几步:

      第一,认真审题。什么意思?就是拿到一道题,很多同学因为做过大量的题,因此他不太关注审题的事,只要看到题干上有几个词,自己似曾相识,就开始答题,这个习惯不好。所以我们要养成认真读题,认真审题,怎么就叫把这道题审好了?当你审完题之后,确实明确了这道题问的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明确试题。如首钢搬迁了,同北京搬到河北曹妃甸,它在考题中问你,为什么首钢要搬出北京?另外它又有一种问法,为什么首钢要搬到曹妃甸?看起来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回答时的落脚点是有差异的,比如它问你为什么要从首钢搬迁,那你回答时要注意,为什么从北京搬出去,北京的哪些条件不符合首钢在这里,你要谈北京不适合首钢发展的地方。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搬到曹妃甸,这时候你要答曹妃甸有哪些好条件接纳首钢。这时候你要判断,判断从曹妃甸入手答它的优势,还是从北京入手答北京的劣势,这是通过审题回答问题。

      第三步就是提炼套路。也就是说你做这道题,你也明确了问题,明确问题之后你就把头脑中答题的常规套路拿出来,比如对于自然原理来说,地形、气候、水这些自然要素怎么分析。人文要素是各种区位要素组合到一个地方,比如农业,影响农业的区位要素有哪些,你提炼出来,我觉得这是提炼套路。

      最后是取舍做答,最后落笔答题的时候,不能把所有套路列出来让老师选正确答案,而是把你提炼出来的问题排排序,哪个最重要,最后这个特定的问题哪些可以舍掉,我取前三名就可以,一定要有所取舍,抓重点。这是做题的习惯训练。

      再有,就是对错题的研究和反思。大家做很多卷子,特别到最后模拟考试,卷子就更多了。应该说错题就是你的一个成功素材。对错题的研究和反思怎么做呢?就是你做完一套卷子之后看看自己哪道题错了,把这个题一定重新研究一遍,研究什么?第一,研究这道题的考点,考了哪些知识点。第二,研究你做这道题的错点,也就是你在哪几个知识点上出错了。第三,错因是什么?是概念没记熟,原理运用的不清楚,还是粗心马虎,找到自己的原因,最后,分析一下正确的思路,就是答这道题正确的思考步骤是什么。这样一种反思,实际上也是在强化一种正确的习惯,比如说你反思出来的正确思路,对正确思路反复的强化,将来就可以迁移到你的高考,用正确的思路去应答新的问题。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一定要对地理的两个核心内容非常关注,什么内容呢?一,地理高考主要是考两种规律,考两类要素。两种规律是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两类要素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当你面对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无从入手,你就琢磨一下,他考的是地带性规律还是非地带性规律,如果是地带性规律你就从气候、水、自然带地带性规律中摘取有效信息。如果考你非地带性规律你就从地形、板块这样的因素去找。然后再看考你自然要素还是人文要素,你再去做相应的提炼。

      所以我概括一下,最后的100多天大家要关注哪些事。第一,读书;第二,读图;第三,做组题的习练;第四要做一些研究,这个研究包括做题习惯的研究和错题反思的研究,最后强化地理两个核心内容、两种规律、两类要素。预祝大家能考出好成绩!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老师的解答,本次视频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广大考生的关注,再见!

    北京四中地理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李京燕

    ......
    本文标签: 高考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