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200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辅导提纲(一)

    ·200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辅导提纲(二)

    ·200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辅导提纲(三)

    ·200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辅导提纲(四)

    ·200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辅导提纲(五)

    ·200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辅导提纲(六)

    ·200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辅导提纲(七)

    ·200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辅导提纲(八)

     

    [NextPage]

     

    2006年专升本政治考试命题规律及复习指导

    一、命题规律

    专升本政治试题有四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时事政治。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分别大约为哲学45分;毛概45分;邓论和“三个代表”50分;时事政治10分。所考内容都是基本和重要的知识点,基本没有偏题、怪题和难度很大的题。

    二、复习指导

    (一)复习目标: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争取个人最满意的成绩。

    (二)复习阶段:基础复习阶段;全面掌握提高阶段;考前突击冲刺阶段。

    (三)复习要决:目标明确;思想转变;合理安排;关键理解;强化记忆;把握规律;紧扣线索。

    1、目标明确:最低目标通过最低录取线,不使政治成为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理想目标是考出优异成绩,考上理想学校。

    2、思想转变:且末先入为主的将政治打入“另类”,先入为主地讨厌它、拒绝它。而是将它与一般的学科“一视同仁”,以平常心对待它。

    3、合理安排;首先给政治复习以足够的重视,在复习外语和专业的同时,给政治留出适当的时间,准备宜早不宜太晚,因为内容较多;其次,对政治考试中所考三门: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根据个人的基础和兴趣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再次,科学安排看书复习与做题提高这两个复习的基本环节,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4、关键理解:对政治学习最关键和基础的环节是对理论的理解,政治和其它任何课程的学习一样,要掌握和学好,都要以真正的理解为前提。很多考生认为政治学习与复习就是“死记硬背”,这是最大的误区,也是很多考生政治学习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5、强化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复习强化记忆,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重要步骤。坚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并注意温故而知新。

    6、把握规律:学习好,提高效率,最紧要的是找到学习的规律。专升本政治课自然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线索可抓。如马哲学的线索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而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线索,就是解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国家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得到的科学结论(即正确道路的理论总结)。

    三、应试技巧

    1、调整好心态

    考试前一定要调节好心态,千万不要紧张,不要畏惧。当然也不能满不在乎。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做细,防止出现技术性意外。

    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从最近几年的考试情况看,时间相对比较宽裕。一定不要太着急,一定要看清题目及要求。对于笔答题一定要有基本答题思路以后再下笔答题。一般不要提前交卷。

    3、把握基本题型,针对性答题

    考题分为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分值最高的是选择题,主要是考察知识面,要争取把所有掌握的全部拿到。回答简答题一定要要点清晰,层次分明。而论述题的回答除了要点清晰,层次分明外,还应注意全面,要尽量把要点答全,然后再适当展开。一般说最难的是辨析题,首先要判断正确与错误,要认真反复阅读题目,仔细推敲,分析其为何正确或错误,不要草率,建议先做最有把握的一题。整个答卷过程应根据个人答题习惯来安排,建议按照先易后难的次序答题。如先做选择题,再做简答题、论述题或辨析题。

    课堂讲授要点及复习备考重点: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

    (一)哲学的本质(教材P1)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自发世界观的关系。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内在一致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教材P1-2)

    1、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或基本阵营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教材P2)

    (三)哲学基本派别的形态(P2-3)(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回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P4-5)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教材P5-6)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是将科学的实践观点贯彻始终的理论体系。

    第二、是自觉地与实践保持密切联系的理论体系。

    2、科学性

    第一,是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两个“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是正确规定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的理论体系。

    第三,是正确反映了现实的、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

    3、阶级性——反映、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革命性——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具体化。是指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材P7)

     

    [NextPage]

     

      

    第二讲物质和意识

    一、物质(P16)

    (一)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

    2、近代西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物质结构某一具体层次。

    共同缺陷:把一般与个别混为一谈,把一般归结为个别,用个别代替了一般。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

    2、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

    3、揭示了物质标志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区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三)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区别: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揭示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特殊本质。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

    2、联系:哲学物质观以自然科学物质学说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完善。正确的哲学物质观指导自然科学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发展。(辨析题、选择题)

    二、(一)运动及其多样性(P17-18)

    1、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1)在运动与物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其一,设想不运动的事物——形而上学的倾向。

    其二,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相对静止的含义——两种情形:

    第一,事物空间位置的相对稳定性。

    第二,事物的量变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区别。

    第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其一,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其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P18)

    2、意识是社会(劳动和交往)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P18-19)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意识的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1)意识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

    (2)意识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与途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利用、控制和改造的程度,受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人们的实践程度制约。(19)

    3、人工智能并不会超过人的思维而统治世界。(20)

    四、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理论分歧(补充)

    (一)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

    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有统一性,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二元论:认为万物没有统一性,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

    (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实体)或物质结构的某个层次,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与重要意义(P21,P117,P206-207)

    第三讲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在世界状态问题上的理论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P3)

    1、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总特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说明世界。

    2、形而上学: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特征:用孤立、静止、片面和非矛盾的眼光观察和解释世界。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p31)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多样性

    (二)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三、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及其一般进程和道路(P32)

    1、发展的实质

    第一,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

    第二,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根源、进程和道路

    (1)发展的根源——矛盾

    (2)发展的进程——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P37)

    (3)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38)

    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规律及其特点(P33,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

    1、客观性: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在相同的事物和类似的条件下,规律是普遍起作用的。

    3、稳定重复性: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可以反复发生作用。

    (二)规律的类型

    1、个别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

    2、特殊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

    3、普遍规律——哲学的任务

    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P33)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接近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分离的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1)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独立存在,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2)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独立存在,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4)

    (1)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双方各自向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丰富完善自身。

    第三,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事物发生量变。

    第二,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旧质转化为新质的决定性力量。

    (3)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促进事物发展

    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P34)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34)

    1、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最大共性;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相互区别

    (2)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相互统一

    第一,相互依存、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35)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35)

    六、质量互变规律(P36-37)

    理解质、量、度、质变、量变的含义

    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且引起新的量变。

    七、否定之否定规律(P37—38):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

    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

    八、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P38-41)

    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NextPage]


      第四讲实践和认识

    一、认识论领域中的理论分歧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1、可知论:主张人们可以认识世界。

    2、不可知论:主张人们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

    (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1、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主张反映论。

    2、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主张先验论。P55

    (三)旧唯物主义的消极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消极反映论

    缺陷:第一,不懂得实践,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问题之外。

    第二,不懂得辩证法,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只讲摹写性P55)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革命能动的反映论

    特点: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

    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P53)

    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54)

    三、认识的结构和本质(P54)

    (一)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

    1、认识主体

    2、认识客体

    3、认识工具(中介)

    4、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55)

    三、认识的基础——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使事物的特性充分显露,为人们的认识的发生提供可能性。

    2、实践使人的感官与事物相接触,认识的形成由可能转变为现实。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2、实践的发展为解决新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3、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出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4、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依人们的主观而定,客观对象也不可能自动的进行检验,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检验。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四、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P55)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1)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2)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表面性、形象性)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1)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深刻性、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联系。(两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两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

    4、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1)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2)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与途径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第二,要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逻辑加工。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P56)

    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性及其根源

    (1)认识受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历史、实践、科技等条件的限制。

    (2)认识受主体本身各种条件的限制。

    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性及其根源

    (1)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实践水平、科技条件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性。

    (2)主体的实践范围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性。

    3、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1)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的内容

    公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第一,揭示出认识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方向的前进性的统一。

    第二,揭示出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规律的意义

    第一,要求自觉地在新的条件上把认识推到新的高度。

    第二,要求人们注意防止主观脱离客观的两种错误的倾向。

    五、真理及其检验标准(P56)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

    2、真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关系——统一。

    唯心主义的真理观的根本错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价值性——既区别又统一。

    4、反对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有用即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6-57)

    1、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帮助人们克服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倾向。

    (2)帮助人们正确对待一切科学理论成果。

    (三)真理的检验(57)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3)实践标准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的意义

     

    [NextPage]

     

    第五讲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68)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69)

    3、区分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准: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P6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历史观

    1、神学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的本质神化。

    2、哲学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的本质精神化。

    根本缺陷:第一,夸大了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3、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把人类社会自然化。

    其一,把人类社会的本质、根据和动力归之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其二,把人类社会的本质、根据和动力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

    4、唯心史观会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根源(P69-70)

    (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2)阶级根源: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家的偏见。

    (3)思想认识根源:认识方法的片面性、表面性、非历史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1、意义。(P70-71)

    (四)人类社会的本质——实践(p71)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并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五)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P71)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构成

    第一,实体性要素

    第二,非实体性要素

    第三,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的关系:(P73)

    (2)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两点)

    (3)先进生产力及其基本特征(四点)

    2、生产关系(p73)

    (1)生产关系的构成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第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第三,产品分配关系(形式)

    (2)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

    (3)生产关系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

    (4)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74)

    (5)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

    阶级:历史范畴;经济范畴(74)

    (6)经济基础及其作用(75)

    (二)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75)

    1、政治结构的构成

    (1)政治法律制度

    (2)政治法律设施和组织

    (3)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关系

    2、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政权

    (1)国家和国家政权

    (2)国家政权与阶级统治的关系

    3、国家的本质与国体、政体(75-76)

    (三)社会文化结构

    1、文化及社会文化结构

    2、社会文化结构的构成——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76)

    (1)社会心理

    (2)社会意识形式

    其一,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

    其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不是经济基础的产物。也不具有阶级性)77

    3、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和功能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P72)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不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4、中国先进文化

    (1)当代中国的中国先进文化(P216、p275)

    第六讲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86)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方向。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P87)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

    (3)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P87)

    (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意义(P87)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

    第二,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P87)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87-88)

    首先,从服务方向方面看,一方面“护己”,另一方面“排他”。

    其次,从服务形式方面看,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和“影响”。

    再次,从服务效果方面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既有可能起促进作用,也有可能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和意义(P88)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P89)

    (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P89-90)

    1、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1)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各实体性要素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第一,促进劳动资料(工具)的变革。

    第二,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

    第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

    第一,促使生产和经济的管理趋向科学化。

    第二,推动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和人们劳动方式的变化。

    第三,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首要和主导的环节。

    第四,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点所在。

    2、科学技术是近现代社会关系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摆脱了封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束缚,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集中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进入了垄断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当代各国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3、科学技术是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杠杆

    4、科学技术是人们思维方式变革和观念更新的推动力

    (1)现代科技促使人们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和精确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2)现代科技新的科技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新的观念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能动性是统一的。“合力”观点(P90)

    社会历史是人类自觉的自我创造与社会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P91)

    (1)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制约条件

    第一,经济条件。

    第二,政治条件。

    第三,思想文化条件。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个人

    (2)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表现——四方面。(P91)

    (3)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原则: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P92

    3、杰出人物历史作用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关系——两方面(P91-92)

    (1)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个人作用的基础。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领袖人物的领导。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91)

    (1)群众观点

    (2)群众路线

     

    [NextPage]

     

      

    第七讲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形态及其演化:质变和量变及两者的统一(P99-100)

    (二)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前进性与曲折性(P100)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但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101)

    3、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要求我们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P102-103)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1、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P103)

    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的历史阶段(P103)

    第二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P111)

    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呼唤新的理论:现实需要。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物质条件。

    3、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5、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P112)

    萌芽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

    标志: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3、成熟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P115)

    1、1945年党的七大第一次正式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的核心。

    (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P115)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17—118)

    (四)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19—120)

    对毛泽东评价的重要性和两种错误倾向

    邓小平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贡献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28)

    (1)帝国主义操纵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政治和军事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贫穷落后德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中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封建剥削、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着显著的优势。

    (3)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力量很软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势。

    (4)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是近代中国最反动的势力。

    (5)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

    (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甚至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制约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128)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且决定了中国革命和对象、任务和性质。(129)

    (3)毛泽东总结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129)

    (4)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锝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129)

    3、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1)革命的性质:中华民族革帝国主义的命,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反封建主义而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130)

    (2)中国革命的步骤:(130)

    (3)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130)

    (4)为什么资产阶级领导锝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成功,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130)

    (5)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留下的深刻的历史教训:(130)

    4、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1)转变的必然性(131-132)

    (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32)

    (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及官僚资产阶级(134)

    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对外,对内(13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134)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中国工人阶级(134)

    革命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134)

    革命的动力: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34-135)

    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35)

    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135)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136)

    2、新民主主义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36)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37)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38)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土地革命的总路线(138)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139)

    3、保护民族工商业

    五种经济成分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140)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

     

    [NextPage]

     

      

    第三讲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斗争形式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153)

    1、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二)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153)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53)

    1、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乡村为中心的认识的转变

    三次城市中心论即三次“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带来的严重危害(154)

    乡村中心论(154-155)

    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155)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1、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5点(156)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56)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3点(157)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3点(157)

    三、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军队的建设(158)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的原则

    2、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任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人民军队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生产队

    3、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和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政治、军事、经济民主。

    (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158-159)

    2、人民战争的主要战略战术:4点(159)

    第四讲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一)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即必要性(165-166)

    (三)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的政治局面极端复杂,中国社会的矛盾也非常复杂(166)

    (四)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4点(166-167)

    二、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

    (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167)

    (三)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168)

    1、对资产阶级的方针:又联合又斗争

    2、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策略方针:(168)

    3、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在敌人内部找朋友:(168)

    4、领导阶级和政党要实现好自己的领导必备的两个条件(168)

    (四)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对顽固派斗争的三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五)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4点(168-169)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

    (一)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169)

    2、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69-170)

    (二)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

    1、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70)

    2、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170-171)

    第五讲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

    (一)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175)

    (二)党的自身建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1、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176)

    2、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176)

    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党的思想建设:3点

    (二)、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建立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177)

    2、培育党优良作风(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177-178)

    三、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两个务必(178)

    (二)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思考(178-179)

    第六讲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83)

    2、新民主主义的主要矛盾:(183)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83)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83)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84-185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185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成功经验(186)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赎买的可能性:2点(187)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和形式: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实现的。(187)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3点(188)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5、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问题(189)[文革以后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

    第七讲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一、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

    (一)以苏联为经验,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1、正确认识国情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立足点(194)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194)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上述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94-195)

    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一)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95)

    1、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理论(195)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①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专政的方法解决),②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民主的方法解决)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团结——批评——团结”(195)

    3、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化发展战略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196)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实践及其积极成果(197)

    (一)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1、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二)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198-199)

    1、关于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2、关于同各民主党派“长期监督,互相监督”的思想

    3、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三)关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1、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

     

    [NextPage]

     

    第三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讲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205)

    第一次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的(205-206)

    1、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205)

    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战后逐步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使当代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3、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和相互关系(206)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4点(207)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点(207)

    (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九个方面:208-209

    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环境;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

    (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4点(209)

    第二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215)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3、国情与党情的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21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216)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21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17-218)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和继承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三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5点(222-223)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点(223-224)

    1、发展是硬道理

    2、“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24)

    第四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30)

    (一)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二)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23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3点(23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32)

    (二)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232)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32)

    (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232-233)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3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34)

    1、基本纲领的内容

    2、基本纲领的意义

    第五讲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和现实意义4点(239-240)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趋向(240)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240)

    “五个统筹”(253)

    (四)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战略理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241)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步骤: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41)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41-242)

    (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特点:4点(242)

    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242)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43)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43)[建立节约型社会]

    (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43)

    速度、比例、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战略重点(243-244)

    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六)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1、意义:4点(244)

    2、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NextPage]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然性:3点(250)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250)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251)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背景和实践依据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5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252)

    1、市场经济的共性(252)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特征(252)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五个重要环节(252)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25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3点(25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6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53-254)

    (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54)

    1、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是,共同富裕绝不等于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坚持共同富裕原则: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255)

    (四)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55)

    1、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2、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市场运行保障功能;劳动力再生产功能;市场调节功能

    3、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1)必要性:5点

    (2)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256)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民主政治:3点(264)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点(264-265)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紧迫性和长期性(265)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4点

    二、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政治,健全法制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1、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绝不是要改变基本政治制度(266)

    2、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点(266)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3点(266)

    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三原则:(266-267)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267)

    1、依法治国的含义

    2、依法治国的意义:5点

    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和复杂性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4点(272)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2点(273)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73)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273)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273)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解决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273)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273)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内容包括;理想建设(核心)、道德建设(主体内容)、纪律建设(保证);(273-274)

    4、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规律:3点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九讲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一、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三)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281)

    1、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曲折发展;基本态势“一超多强”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281)

    (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2点(281-282)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人类的共同繁荣与发展(282)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82)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83)

    (三)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283)

    (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

    2、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格局(284)

    第十讲“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292)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4点(292-293)

    2、“一国两制”构想的现实意义:2点(293)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一)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

    (二)以“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294)

    1、1995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八项主张“江八点”

    2、胡锦涛2005年3月4日,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5点(299)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5点(300)

    2、“两个先锋队”(300)

    二、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碍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5、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301)

    6、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二)全国各族人民大大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02-303)

    1、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形成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

    2、要实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5点(302-303)

    ......
    本文标签: 专升本 
  • 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