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们网!                                                   鼎誉推广助手 长沙网站制作 长沙营销型网站建设 长沙成交型网站建设 更多友情
  •    一条小道,蜿蜒曲折,迂回挺进,一位老师,戏说人生,无怨无悔,就在这崎岖的小道上,这位老师已经走过了三十六个春秋,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山村的事业。他,叫周有利,是1967年下放的上海知青,就是他,在这茫茫的大山里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响应号召 插队山村
        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周有利是上海67届的初中毕业生,他和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样,响应号召,来到了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公社上坊大队李家村。
        当年他不到20岁,在村民的帮助下,他很快地练就了各种劳动技能,农活干得很出色。1971年上坊大队缺教师,周有利被派到了学校教书,从此,踏上了他一生的教学生涯。考虑偏远山村孩子受教育的需要,各自然村开办了村小教学点。周老师主动要求先后到黄家、李家、禾杭村小教书,一呆就是五年。正像他说得那样:“和学生们同吃同住,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孩子们爱戴我……我很乐意在那里。”在禾坑教书的日子,周老师每天都要翻山越岭来回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工作很辛苦,但他对我们说:“看到学生刻苦学习的劲头,就忘记了劳苦!”                
    无限眷恋 毅然留下
        1978年,因工作需要,周老师调到上坊完小任教。当时上海陆续传来返城的消息,知青们十年来梦寐以求期盼的时刻来了,大家纷纷做回城的准备,而周老师却没有一点举动。亲人、朋友不断地极力劝说他回上海,可他毅然留了下来。我们问他,他深情地告诉大家:“当年是有很多人劝我回城,特别是到了1979年上半年,一同下放到港口的89位知青,他们一个个都背上了行囊,踏上了回城之路,那时,我心里挺难受的,说实话,我不是不想回去,可我想到我来的时候无亲无靠,这十年来和乡亲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我舍不得他们。再想想温贤的妻子和幼小的女儿,心里割舍不下她们。当我看到学生在老师离别时抱头嚎哭的场面,他们一双双闪出泪花带着渴求的眼眸望着我的时候,我决心留下!这是山区教育最缺教师的时候,是这里的人民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打算不走了!”
        周老师的为人就像他说出的话一样朴实,出于对偏远山区农村教育的需要,乡亲、孩子们的渴求,妻女的眷恋,毅然留下!放弃了回繁华都市——上海的意向。这正是他的伟大!
    无私关爱 辛勤奉献
        在留下的这三十六年里,周老师一直艰苦奋斗,辛勤工作。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亲。80年代,日子还很紧张,学生饭菜带得不够,周老师就把自己的那份饭菜分给他们一半。谁家的孩子缺本子少笔,周老师经常从自己每月三十元左右的工资中抽出钱买给学生。哪位孩子有点伤寒感冒,他就带着孩子去大队医疗所。
        原上坊大队陆队长说:“周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把个个学生都看得重。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娃娃,他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关心。”
        1986年放学后的一天,周老师推着独轮车回家,准备顺路带些柴火。走到山村岔路口,见很多人围在一起,他急忙放下车,挤身一看,正是学校一位学生躺在路边:孩子已经脸色苍白,双眼紧闭,昏迷不醒。周老师赶忙抱起孩子飞快地向大队医院跑去,一口气跑了两里多山路才到医院,经过医院一个多小时的抢救,这位学生才慢慢醒过来。周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浑自冰凉,汗水湿透了衣服。告诉我们这件事的正是当年被救的那个孩子——张峰(现在广丰私立学校教书),张峰说:“如果不是周老师及时救了我,我想我……”周老师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救人要紧!可那天心里感觉很舒服,因为我救活了一个学生的生命。”正像一位学生说的那样:“他不是我的亲爷爷,可比我亲爷爷还好!”
        周老师在工作上一直勤勤恳恳,坚持天天上班,每个学期都呕心沥血,难得见他休息,连中午都去辅导学生,批改作业。他现在身体有病,但还是一如既往。周老师在讲台上走过的36个春秋,传给学生的是知识,献给学生的是关爱,自己从不要求什么。
    领先观念 争做楷模
        郑荣凤是周有利的妻子,1974年他们俩在当地人的撮合下结了婚,不久后生下两个女儿。80年代,国家正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可是在农村有很大的工作难度与阻碍,见到这种局面,周老师想:我是一名国家干部,理应响应国家的政策。于是动员妻子结扎(当时他家的情况还未达到结扎的要求),这一想法立刻遭到妻子、岳父母等人的极力反对。周老师就耐心对妻子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我是国家教师,退休了还有工资,不用担心养老的事。”一次次不断的劝导终于使他妻子改变了想法。1982年他们主动向港口人民政府提出了结扎,是港口第一个纯女户结扎的表率,为以后的计生工作深入开展铺平道路。周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思想觉悟高,什么事都走在前列的榜样。
        1982年周老师转为公办教师,现在他的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家里还种着几亩田地,妻子忙家务。每天清晨和下班后,周老师都要忙乎一阵子。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菜地里赤着脚,卷摞裤袖,手里掘着一把锄头。和他交谈起来,听到了他一口夹杂着港口话的普通话。这些年来,他也和当地人一样,逢年过节添几个菜、放个鞭炮热闹一下。渐渐地和当地人攀亲交往,因为他有文化,村里人操办喜事都来请他帮忙。
    现任上坊完小校长的翁发海告诉笔者:我们上坊有好几位教师和周老师差不多大,从年轻的时候一起共事三十多年了,周老师来到这里,娶妻、生女都是白手起家,他和当地人相处得很好,很亲近。如今女儿大了,这几年生活也有了改善。周老师在学校工作是最辛苦的,可他从不计较什么,平日里喜欢帮助别人,常把利益、荣誉让给同事,到现在还没有聘上小学高级教师。          
    无怨无悔 精神永驻
        从这几天的走访中得知:周老师这三十八年的人生,和当地人一样历经成家、立业、生育儿女,艰辛地工作,创建自己幸福的家庭。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知识青年清高的气息,而是默默苦干,辛勤劳动山野村夫的影子,这正是周老师几十年来平凡人生的缩影。从1971年到2006年,多少个走上讲台的日子,多少夜青灯批红的时刻,一句“一干就是三十六个春秋”说得多么直坦,干得又是多么踏实,让我们油然生敬。这几天的收获很多,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光荣精神体现,这不正是我们中华儿女所需要的吗?
        在周老师家话茶,我们问他后悔过没有,他坦爽地回答:“不后悔!”边扯边聊,我们了解到他作为父亲有一点愧疚,没有更多地关爱自己的女儿。目前,他的两个女儿还生活在农村。
        我们不禁想:当年成千上万的知青潮能留下来为当地建设贡献的有几人?能留扎在偏远山区奉献平凡一生的又有几人?周有利老师为了山区农村的教育事业,为了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山里娃娃,他牺牲了自己的美好年华,熄灭了他从小树立的伟大理想之光,不断地点亮大山深处的一盏盏心灯,驱除山乡的贫困。他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亮的那盏灯吗?真心祝愿周老师好人一生平安!”( 弋阳县教育局)
    ......
    本文标签: 动人事迹